另一种眼光看油画

时间:2022-03-31 09:19:36

另一种眼光看油画

通常,当我们面对一张画作的时候,几乎所有观众的眼光都会被画面丰富的视觉讯息所吸引,在观看后加以思考之后得出自己对于这张画好恶的评断。但是假如能够将构成油画存在的二元对立因素一一分离,抛去如画面题材、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等等诉诸于审美的因素后,所能剩下的组成油画的另一个因素便是油画的“材料”。与此同时,我们所熟知的油画史也将会变成一部讲述油画材料解构重组过程的历史书。

中国油画西学及本土化创造的历史已经两百年之久,假如现藏于广东省新会博物馆的一对“木美人”的创作时间及创作地能够在未来得以考证确实,中国油画的历史还将会往前提早数个世纪。作为油画学共生体的油画保护学,却是一门当先贤们从欧洲引进、学习油画时常被忽略的一门重要学科,直到近三十年才渐渐地进入中国油画界的视野。

油画保护工作者也许是众多的油画从业者中最为另类的一员,除了需要考虑必要的审美因素和历史因素外。他们观看油画的方式更多会选择以数学、物理以及化学的角度去进行观察与思考。当他们看到一张油画时,也许很难被画面精彩绝伦的视觉元素所陶醉,因为此时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是:“这张画还能够存活多久?是不是该进行必要的保护或是修复了?”他们是“油画的医生”,因为他们的职责便是确保每一张经手的油画的生命,能够最大程度上在限性空间内得以延续。当然,有时候面对一些以及消解完毕的油画时,也会十分无奈地成为了“油画的入殓师”。

那么,作为具备油画保护学专业知识的“油画医生”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审视一张油画作品呢?我们不妨以一张法籍波兰裔的女艺术家鲁特卡・平克(Lutka Pink)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轶名画作为线索开始本文的陈述。

鲁特卡命运多舛的画作

当我们第一眼审阅鲁特卡・平克这幅完成创作至今已经近60年的油画,将会发现它依旧保持着神采奕奕的观赏效果,并且这幅油画似乎比起许多同一时期并流传至今的作品在视觉上显得完整。然而在仔细的检查之后,许多存在的损伤病害便逐一地浮出水面。油画的整体开始略微地变形,呈现出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的状态(画面四边的边长依次为53.5cm、53.8cm、65.8cm、64.9cm)。画面四周边缘地带,显而易见地可以发现,油画的颜料层在受到酸性及含有盐分的潮气或是液体的浸泡侵蚀之后,导致了该处颜料层开始发胀与剥落,色彩的质变发黑,部分较暗的颜色则显得略微地“泛白”,甚至部分的地方出现了霉菌斑的痕迹。画面右侧以及画面下方则有两个受外力作用戳伤的孔洞,以及一个长约3cm的划痕,伴随划痕的是划痕附近区域的画面整体凸起。在画面中央靠下的位置,明显地出现了颜料层受潮后整体的胀裂及凸起,油画布受潮膨胀收缩后,也为画面留下了一条狭长及刺眼的凸痕。

然而经过修复实验室仔细检查后将发现,这张油画显著及潜在的病害损伤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上述列出的病害,也只是将几个在视觉观察上较为明显的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不可忽视的老化性损毁

许多潜在的病变伤害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些难以发现的问题对于油画作品的保存来说,却又往往是致命性的。如水分的渗入,导致部分颜料层媒介的缺失,引起颜料层反光率的改变,这意味着油画颜料已经发生了质变。较厚的颜料层中间出现的刚性裂纹,这是颜料层脱落的潜在信号。当一张油画出现了这些病害损伤的问题时候,除了需要检查之前的保存手段及安保措施是否足够恰当之外。所能够采取最有效的处理措施便是立马寻找一个可以信赖与托付的油画修复师,对这张受损的油画及时地进行干涉性修复。切勿自行地以装修及创作材料试图将受损的部分进行“修补”,或者面对损伤的油画而无动于衷。假如这样,不仅可能会造成油画更加严重与不可挽回的损伤,甚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油画不可避免地老化性损毁,欣赏着油画在消解过程中呈现出的夕阳无限好般的凄美,直到油画原品完全损毁。

当然,可以导致油画损伤的原因有很多,也十分繁琐复杂。一般来说,造成油画损伤的因素除了材料自然老化,或是因为创作油画时使用了不稳定的劣质材料等自身不足的内在因素加速老化之外,绝大多数能够造成油画受损问题出现的是人为或是外因性的因素。包括没有为油画提供良好的保存环境、尘埃污垢的沉积、生物的侵蚀、昆虫与霉菌排泄物或是尸体残留的污染、过度工业化造成受污染的空气对油画物质的侵蚀、起到保护层作用的光油遭到氧化而变质、有意或无意的对油画的人为破坏⋯⋯都会构成对于油画能够在限性空间内继续存活的威胁。

“夜巡”原来在白天

尼德兰画家伦勃朗以表现火白天活动为主题的画作《夜巡》不仅有着传奇的背景故事,而且在油画保护修复的历史中,该画在保存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遭遇可以作为油画受损的经典案例进行说明。

之所以被后世称作为“夜巡”,是因为画家本人以及后来的藏家在画作完成后数次出于保护的目的不恰当地反复涂刷亮光油,并最终于18世纪时致使光油保护层氧化及污染表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整张画面处于一种昏暗发黑的状态,从而引起了后来的观赏者对于画面内容误读成今天众所周知的“夜巡”(night watch)。该画于1915年从射手总部移至阿姆斯特丹市政厅时,又因用于挂饰的墙面不够高(画作尺寸为370×444cm),墙面跨度并被两个用于出入通道的通道门的距离限制,竟被割去了四沿不少的面积,特别是画面画作的左部被裁去了两个多人的面积。1975年,这张历经磨难的名作再次被一个解雇的厨师出于泄愤用水果刀在画布上割出几道锯齿形的划痕。尽管后来,这张画作经过荷兰的油画修复专家团队耗费了数年的心血进行抢救,并采取了属于当时尖端修复技术的“搭桥法”进行修复。但当今天在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观看这张画时,依旧可以通过画面视觉色差的方法明显地分辨出位于画面右下角的几道划痕。当然,这样的色彩偏差也符合油画修复中所推行的材料可识别性的原则。然而,这张不朽的世界名作依旧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伦勃朗的《夜巡》多次受难的经历可以很好地用于解释说明人为或外因性因素对油画造成的损毁。但是是否可以这么说,如果给油画提供良好的保存环境以及严格的安保措施,就不必再去担心油画会损毁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油画材料是潜伏的病因

正如文章的开头所说,油画是一种相对“脆弱”的画种,而使油画变得“脆弱”的原因是由油画材料所决定的。至今为止,绝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油画时所使用的油画材料基本都为有机材料,如亚麻布等纤维织物材料、制作画布底子的胶合剂、调色用的媒介剂、锡管装油画颜料等。这些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及植物油脂肪的材料都为油画的自然老化埋下了伏笔。所有油画在从画家完成创作的那一刻起,它的老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发生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地加剧。换而言之,为油画提供了完善、安全的保存环境可以基本可以避免油画因为人为或是外因性因素遭受不可估测的损伤病害,并且也可以相对地延缓油画的自然老化速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点,能够造成油画损毁绝不会是单纯的外因或内因,而是内外夹杂的复合因素所导致的。

改变光源可初查

值得加以说明的一点是,当我们需要对一张油画的存活状态的好坏进行判断时,绝不能单从展出效果就能轻易够得出结论。因为往往油画画面的观看效果会比它材料的真实状态显得更为强健,展览方出于展出效果的需求,光往往会使用顶光源的方式进行布置,这样许多问题也就在光线对视觉的引导作用下被掩盖了。如同鲁特卡・平克的这张画,当使用正面光源照射进行观看时,除了划伤破洞及明显的尖锐凸出外,很难在这种光源效果下发现别的问题。然而,当转用侧光源时,所有的病害问题,如画面大面积变形、凸出等病害便一目了然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种通过改变照射光源对油画进行初步检查的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更确切的病害损伤信息依旧需要在专业的修复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查之后才可以得出。

画布背后有隐情

画面背部也会隐藏着许多判断油画体质好坏的信息点。如油画内框保存状态的好坏往往可以用于判断一幅油画是否变形或是否有虫蛀等病害出现。并且油画内框上留有的标记或签名,往往留有油画家或是该画过去藏家的保存或创作的信息。油画背部的画布上出现的状况,也可以用作对这张油画真实的生存状态的一个评判基础。通过对背部画布的观察与识别,可以轻易判断这张油画是否曾经修复过、是否出现了渗油状况、是否有霉菌斑等等单从油画表面不易观察到的问题。然而,基于展厅的限制及习惯性地对于画面视觉的关注,大多时候油画背部这些隐秘的重要信息点,很容易会被观众忽略掉。

当然,本文对于油画材料好坏判断的表述并没有任何贬低油画的意思。另外油画保护者也没有单从材料学的角度就对油画的好坏进行妄加评判的权力。只是出于如何更好地保存与保护油画的目的而进行分析,为油画创作者或油画藏家提供一些可做参考的信息。只有在更全面地认识到油画材料的“脆弱性”以及油画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才可以更好地用科学的方法为油画制定出一套适合的保存方案。

恒温恒湿是保存前提

早在三个世纪前,欧洲的藏家间便流传着这么一个共识:“油画是北方人的玩意”。欧洲南方的温润与阳光尽管比起北方煞人的寒冷让人觉得亲近,但北方终年相对于南方的寒冷却为油画的收藏提供了相对温湿恒定的保存环境。同时也正是因为欧洲北方南方寒冷,也让构成油画“脆弱”的材料的自身反应速率将会远远小于高温的南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会把欧洲北方作为油画传统保存区的原因之一。如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气候特点也会对油画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应产生不同的油画保护学流派。

中国油画保护工作30年的进程中,本土化的进程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然而中国地域跨幅巨大,地区之间气候环境的差别也各不相同,对油画的影响也大不一样。假如将中国单一地以南北进行划分,在北方保存区中,油画最常见的病害通常表现为萎缩性龟裂纹和老化性断裂纹;在南方保存区,油画的常见病害则是由大量的湿气致使油画材料出现腐蚀污损及质变。根据长期的油画修复案例观察与实验室检测得出,对于油画寿命长短起决定因素的是油画的保存环境。其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最基本及直接的因素。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存油画,大多数专业收藏机构的油画库房均采取了以“恒温恒湿”为基本点的保存方案。独立的恒温恒湿系统与加设过滤设备的空气循环系统,用于保持着库房内部的空气流通。终年温度恒定在18-20℃之间(部分库房会根据特殊材料对于保存环境的需要会设立冷库,干燥冷冻画作。当然,当代油画创作中艺术家会使用综合媒材进行创作,这也是对油画保护工作者的一个全新挑战,很多国家的油画保护专家也已经展开。对这些特殊材料的保护工作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针对这类的作品制定出一套完善详尽的保护方案,并且将空气中的湿度含量严格地控制在55%-60%之间。

其他注意事项

抽拉轨道式油画挂网,方便取阅油画的同时也将取阅油画过程中可能造成意外伤害率降至最低。滤紫外线灯常年开放与定期进行氮气脱氧消毒,所以使库房的含菌量降至最低及避免动物对画作本身的侵蚀。

与此同时,定期对所藏画作进行检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如同我们定期到医院体检一般。油画保护者通过对油画进行质检,及时发现新出现的病害,制定出对应的保护措施,并对油画藏品进行干涉式修复,力求在第一时间降低继续病变的可能性。

油画在漫长的保存岁月中不断地解构、变化,却因为油画保护者的不懈努力,使它在每一次解构后得以重组,让其能够在限行空间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延续,以油画材料独有魅力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令我们为之感动的的故事。

上一篇:明代吉服的应景纹样 下一篇:样板可以是范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