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时间:2022-03-31 05:20:14

摘 要:今天,崇尚快捷高效的语文教育并没有给我们以期待中的惊喜和满足,相反,“快”的教育让我们饱尝苦果。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质量和效益。一味求“快”加速,看似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

关键词:快;慢;经典阅读;有机生成

一、当下的语文教学走得太快了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高效的语文教育的时代!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课堂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总是争分夺秒卡时间,赶进度。再加之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时甚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令人窒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质量和效益。一味求“快”加速,看似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二、我们的脚步为什么慢不下来

我想归根到底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了我们。当前的评价制度,只着重于分数。所以现在的一线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钻研考试内容上,对考纲可谓熟记在心,每个考点也了如指掌,因此每节语文课往往是直奔主题――这是考试要考的知识点,考的讲不考的不讲。并且一再强调这个修辞的必要性,那种手法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把每节课都上成了解题指导,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

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影响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价值观念。曾有一个学生,其他学科都挺优秀,就语文一科最差。他对我说:“老师,我也知道学语文要多看书,但我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就是在考试时,一篇阅读那么长,我通常都静不下心,看一遍就随便作答了。”可见在这个凡事但求快的年代,快餐式的生活节奏,竟让学生觉得读一篇短文都是在浪费时间,更别说中长篇的小说了。想想,没有文学积淀的学生如何提高真正的语文素养?

今天,崇尚快捷高效的语文教育并没有给我们以期待中的惊喜和满足,相反,“快”的教育让我们饱尝苦果。慢,既是语文本质化的学习状态,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思想方式。

三、语文教学应该追求怎样的慢

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慢下来,会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

1.慢在经典阅读

在普遍重视教学绩效的中小学校园中,阅读的边缘化、功利化与经典缺席的状况令人忧虑。小学阶段,我们以“读不懂”拒绝经典;中学阶段,我们以“用不上”排斥经典。很多教师出于阅读的功利性目的,更愿意鼓励学生多读快读精短时文、美文,以读促写,即学即用,企望学生读写能力的速成。当然,谁也不能否认时文、美文的阅读价值,何况这类作品看起来更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但是,它们无法替代经过漫长岁月考验、选择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著。经典是慢出来的。试想,经典的永恒魅力源自怎样的耗尽心智推敲寻觅,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源自怎样的孤灯青影寂寞坚守,呕心沥血修炼参悟?又源自怎样的阐幽发微烛照千秋,岁月浮沉弥久弥香?

提倡儿童读经,提倡青少年走近经典,热爱经典,为的是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塞林格语)。真的,何时我们才能停下一味向前追赶的脚步,让孩子们谛视沿途的风景,谛听花开的声音?

2.慢在有机生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为学生没有传神的描写而伤透脑筋。如果我们愿意慢一点去挖掘,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我上作文课的一个片段:

生1:我的父亲40出头,两道浓眉下嵌着两只眼睛,挺着一个高高的鼻梁。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好。

师:是好,用词生动,但未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我本想立即出示我早准备好的范例,但看学生有话说,便打住)

生1:(明白过来)是的,个性不鲜明,那怎么去改呢?

师:我们的父母为儿女,为建设新农村,奉献青春,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会在相貌上表现出来。

生1:(思索了一会)浓浓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含笑的眼睛,虽不大,但挺有精神;薄薄的嘴唇,卧在高高鼻梁下,经常开着,不是说就是笑。

我临场调整了课堂设计,学生似乎豁然开朗了,平时怕写作文的一位同学居然把人物形象改得惟妙惟肖,“乡村水泥路上,我的父亲抡着大锤,那胳膊油亮亮,光闪闪,凸现出一块块肌肉来。”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上:“这次改作文,让我找到了春天般的感觉。”

3.慢在重难点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了个“水漂”,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下慢工夫,花大气力。例如针对《风筝》一文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教学前进行如下学情预设: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其写作风格不甚了解,且文章中疑难问题较多,加之学生对平时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够深入,在具体学习时可能感到难度较大。因此,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降低具体的教学要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教学内容不必讲深讲透,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许多较难理解的地方可留作将来慢慢感悟。

4.慢在出错时

一位教育名师曾说:“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的,或者这样说,没有错误,何需教学?

记得我听过一堂公开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第四段课文的孩子是一个不太自信的学生。他不仅读得很轻,而且一站起来就把“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中的“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读成了“日子过得还不错”。几个旁边的学生轻轻地嘀咕着“错了,错了……”此时,教师轻轻地搭了一下孩子肩膀说:“不要着急,仔细看看,再读读这句话。”孩子又读了一次,这一次孩子读对了,并且很不好意思地说:“落了‘都’这个字。”很多听课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只要稍加提示,就能意识到的低级错误,无须多费唇舌。但是这位老师却在这大动干戈:让全体学生读一读去掉“都”和加上“都”后的句子,感受他们的区别。孩子们很快体会出句子意思的变化。明确村庄里的人为了眼前的生活都向森林举起了屠刀,文章的主题也得到很好的揭示。品味之后,这位老师又对那位红着脸站着的孩子说:“孩子,你敢于大胆站起来读书,能够及时改正错误,还真不错!接下来的课文相信你会更细心地读,不落掉一个字,更加大声地读书。对吗?”孩子用力点了点头。孩子接下来的课文读得很顺,声音也响亮了。

此处的“错误”处理可谓小题大做,但事实上,教师却是颇具匠心。为了避免文本的误读,教师不急于完成教学流程,而是紧紧抓住错误,让学生比较、思辨;恰时地赏识学生,让学生既正确认识了“错误”,又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放慢的脚步,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从而使课堂展现出它应有的真实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让我们不被浮躁的“打叶声”所干扰,放慢脚步,吟啸徐行,风景一定会更加迷人,精彩也将无法预约!

参考文献:

颜敏.慢: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缺失的一种力量[J].文教资料,2009(11).

(作者单位 湖北省秭归县一支笔中学)

上一篇: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 下一篇:论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