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语文教师人文意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22-03-30 12:46:51

彰显语文教师人文意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想从被学生“对抗”的困境中走出来,充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文章本着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的宗旨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营造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人文性地参与语文教学等方面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意识 人文素养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应试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只从应试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抹杀了语文的趣味性和人性之美,造成语文课的单调、枯燥、沉闷。让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甚至到了“对抗”的地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让语文充满人文性,从而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充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让人文性成为学生亲近语文重要因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一、凸显语文老师的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有人文意识。语文教师要从自身抓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意识的教师。相信学生会亲近老师、亲近课堂、更加亲近语文。

1.培养创新和发展的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但面临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发展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硬道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缺乏这种意识,那么又怎能期望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在下雪的冬天,我们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拿着课本到操场学习鲁迅先生的《雪》,这一创新不仅可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江南雪的滋润与美艳,更可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此时学生的表现,语文课堂将不再沉闷,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培养对话与合作的人文意识。

对话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人文意识。语文教师如果能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必然会渐臻佳境。在对话的同时,语文教学的成功也离不开合作意识。合作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对话与合作的能力,可使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才能让学生走近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但是在语文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怪圈,只有老师居高临下地提问,学生老实地答,却没有对话,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和学生对话与合作的环节。如让学生充当记者采访老师,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与老师辩论,等等,让学生和老师对话与合作,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走近语文。

3.培养民主和开放的人文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因此,教师如果死守权威意识,那么必然会沦为笑料。聪明的语文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强化民主意识。在民主的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有开放意识。凡是有利于学生亲近语文的各种举措,都可以施之于教学之中。

在学魏巍《我的老师》时,老师必然讲到蔡老师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老师。然而许多学生会有疑问:蔡老师长得美吗?这时候老师可能会恼怒地说课文就是这样写的。换个开放的角度,这时候老师不妨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的理由是课文中蔡老师的嘴角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这时候可以在黑板上醒目地板书:一个人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再让他们自由回答。最后老师也可以说一个答案:“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外貌,正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我们可以像蔡老师一样,选择善良。”教师用自己的民主开放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让学生亲近了语文。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师生形意识的基础上,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既让学生完成对语文从近到亲的转变,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语文教师应该谨记“有效课堂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更加明确语文这门课程的任务:它是通过语文教学的人文实践让学生感悟生活,发展思想;展示个性,塑造灵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努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力争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

1.感悟生活,发展思想。

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感悟生活中实现思想的发展的。充满人文的语文教学,自然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人文情感的各种需要,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语文教学的互动实践充满民主、平等、关爱氛围。

如初一上半学期有篇文章:《端午日》,此文描写了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一些风俗,尤其是“赛龙舟”的场面,可以利用这段材料,让学生表达对这种场面的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名赛手或观众,并组织学生在教师室模拟“赛龙舟”的场面,有演赛手的,有演观众的,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想象力,同时,也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精神。

一篇文章,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学生在文章人文的参与中受到文章所设意境的熏陶,同时感悟出生活的哲理。

2.展示个性,塑造灵魂。

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大胆地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学生亲近语文的动力。在老师教学《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忧乐观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于是发问:“我们面对忧乐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爱国文人范仲淹怎么想和做的。”学生思考后有许多个性的回答:“他不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他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宁愿受苦。”“他是先己后人。”……这样的课堂实践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释放,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接着说:“像范仲淹这种宁愿自己遭受痛苦,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乐,这是一种多么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啊!”这里,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感受古人的伟大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塑造了自己的灵魂。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短短的几行文字,让学生自由演绎诗歌中几个画面,体会其中积淀的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在这样的参与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在艺术作品中照鉴自己的灵魂,发现自身的美德,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让学生亲近了语文。

3.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语文教学在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还要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音韵和谐、意蕴丰富,把人引入美的世界,陶冶人的情操,有了学生的参与,使得这种美更有了载体。

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喜欢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因为作者把绿比作裙幅、处女的心、鸡蛋清形象地写出了绿的质地、亮度等方面的特点,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让人浮想联翩,使人形象可感。也有学生说:“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真是把绿写绝了,引起了人们对绿的丰富的想象,好像领略绿的神奇之美。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了自然之美,更培养了美的情感。

在《一双手》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张迎善的手“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头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的同时伸出自己的手和其对比。学生说张迎善的手是勤劳的手,是美丽的手。在一系列的手的欣赏中更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如此学生不仅亲近了语文,在亲近的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意识的养成,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其全面人文素养的发展。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面课堂,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游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情地享受语文教学散发出的浓浓人文性,让学生无限亲近语文。

上一篇: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下一篇:“该请的、不该请的,全请来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