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精神

时间:2022-03-30 12:20:10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开学七十周年的日子。学长张蔓菱在这个纪念日的前一天赠我一套她所采访编辑的《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听着里面许多当时的亲历者的回忆,看看那些今天已经到了耄耋的老人回首青春时热切的面孔,感慨七十年的岁月沧桑,确实让人缅怀西南联大的精神。

今天西南联大引发的无尽的回忆和怀想,当然是对于二十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中国人的力量和韧性的缅怀。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中国的知识人和这个国家一起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在抗战的烽火中辗转流徙,在中国西南的一隅将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开办西南联大。让现代的大学在现代中国的生死存亡之际仍然继续存在。让知识得以传承,让文化得以延续。西南联大和当时迁往后方的许多学校一起,确实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的遗产,也成了一个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象征。

我们常常钦佩剑桥、牛津、哈佛有几百年的传统,而中国大学的历史没有那么长。但中国的大学其实有自己的骄傲,像西南联大这样在民族的危机时刻历经考验,培养了一代英才的大学,它的传统当然弥足珍贵。今天我们的大学在追求卓越,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的路上,当然应该时时记住自己的大学的传统,也应该时时让今天的学生知道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人面对艰难时的信心和力量。

西南联大的精神,其实就是对于中国的最为坚定的信念。重温冯友兰先生所作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列举了四条这个大学值得纪念的理由。其中的第一条就是对于这个国家的命运的信念:“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转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这种和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精神,其实正是中国大学具有的精神力量之所在。抗日战争一面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危机,一面又是中国加入反法西斯的联盟,在世界上由衰转盛的起点。中国大学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和自己的民族一起走过了艰难而光荣的道路。

其实,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正是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自己的危机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的独特性。中国在追求富强的路上,从来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在“大国崛起”过程中进行过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从来没有侵略和压迫他人的历史,而是在艰难困苦中的努力,是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历程。所以,中国的现代化确实是没有伦理上的负担的,是足以让我们自豪的。而西南联大的精神正是在那个危亡时刻,中国现代的知识和价值的传承的象征。所以,《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中的那些老人们谈起那个物质艰困,强敌在侧,牺牲不断的时代就会有无尽的自豪和骄傲。那一代人无愧于自己的时代。他们的精神的光芒仍然在延续下来。那种“旧邦新命”的信念,仍然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具有的。

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的新的时代,正面临着新的和平发展的进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前辈们遇到的有巨大的差别。中国也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屈辱和失败的历史。我们现在一方面要面对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和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了以更开阔的眼光面对人类发展所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的机会。一方面,我们已经有机会告别西南联大时代的深刻的民族悲情,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用新的视野和高度来思考我们自己和人类的新的问题。今天我们会发现,继承西南联大的精神,不可能简单地重复先辈们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用先辈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来面对今天更加复杂微妙的世界和时代。这不是先辈们的期望和要求。

他们所期望于我们的正是追求新的超越和新的可能。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并不是期望他们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期望他们记住过去的历史中这个民族的付出的同时,以新的姿态和新的风貌为中国和世界做出贡献。

所以,今天我们需要西南联大的精神。

(作者系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中国的源头 下一篇:且将妙笔写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