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文性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时间:2022-03-30 06:51:53

论互文性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一、引言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包括标识、指示牌、路标、公告、警示等等。(丁衡祁,2006: 42)其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公共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卫生服务设施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来华的外国友人来说,英文公示语无疑是一种最便捷的信息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外在

语言、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或不规范的翻译,不仅给外国朋友的吃穿住行带来诸多不便,更是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深入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今,该研究正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在国内掀起一阵阵的研究热。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在国外已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959 年,Vinay & Darbelne 两位学者就开始了对公示语的研究。(皮德敏,2010:131- 134)在国内,较早关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是中国学者何自然。他于1998年主编了《社会语用建设论文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公示语的英汉翻译及常见的语用失误问题。同在1998年,倪传斌和刘治也在《上海科技翻译》发表了关于标记语英译原则的文章。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2002 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立项并资助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成立了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2005 年9 月该校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对于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中国翻译》则开辟了“公示语翻译”专栏,引领全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综观现有的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学术论文,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指出各公共场合中出现的公示语翻译错误,给予纠正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常瑞娟的《公示语翻译失误及其翻译对策研究》,陈兰英的《杭州“窗口地带”公示语汉英翻译评析》等;第二,对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如邹彦群、满颖孟、艳梅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叶依群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等;第三,在理论的高度上探讨公示语翻译,如莫红利、金美兰的《目的论观照下的中文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杨永和的《我国公示语的社会语用分析》,林克难的《“动态对等”译论的意义与不足》,邱智晶的《关联理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田希波, 董家丽的《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等。

从以上研究现状的总结来看,结合互文性理论探讨公示语翻译的文章相对较少。实际上,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的根本的契合,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故本文将从互文性理论出发探索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策略。

三、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从“复调理论(polyphony)”以及“文学的狂欢节化(the carnivalization of literature)”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认定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秦文华,2006:1-2)换句话说,“一个文本需要依赖其他文本而存在、而产生意义;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它们一前一后、紧密相随,相互衍生,相互暗指,相互包含,这便是互文性”。(李明,2003:6)

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理论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提姆和梅森的着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指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的根本的契合在于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初主要对象是文学翻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渗入到了非文学(实用文体)翻译领域中,如广告、商标、报刊新闻、电影片名的翻译等。“翻译研究的互文性关注译文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互文性因素,它旨在从文本、文体、语言、符号、文化、文学以及社会历史等方面阐释翻译现象,理解翻译活动。”(秦文华,2006:38)换言之,翻译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间的交换活动,而是“由不同的语言、文本、主体、文化、话语层面所组成的对话交流活动”(秦文华,2006:38)。与传统的翻译研究相比,互文性视角下的翻译打破了以原作为中心的局面,重视文本间的相互指涉关系。

四、互文手法的分类

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2002:36-58)一书中将互文手法分为从引用到抄袭、戏拟和仿作、合并/粘贴三大类:

1. 从引用到抄袭

“引用、暗示、抄袭、参考都是把一段已有的文字放入当前的文本中。”在当前文本中用引号、斜体等方式作出标注的文字即为引文,如若没有留下任何此类标注,则为抄袭。该书还借用了阿尼克﹒布亚盖(Annick Bouillaguet)对引用、暗示、参考资料的定义,即为引用指“逐字逐句的、直白的借用”,暗示指“非逐字逐句的、非直白的借用”,参考资料指“非逐字逐句、但直白的借用”。 2. 戏拟和仿作 “戏拟是对原文进行转换,要么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原文,要么挪用原文。无论对原文是转换还是扭曲,它都表

现出和原有文学之间的直接关系。”“仿作也对原作有所修改,但是它主要是模仿原作,而戏拟则是对原作的转换。”

3. 合并/粘贴

“一篇文本对另一篇文本的吸纳就是以多种形式合并和粘贴原文被借用的部分。”“具体的粘贴手法中,主体文本不再合并互文,而是将之并列,以突出其片断和互异的特色”

哈提姆和梅森亦将互文手法总结为七大类:参引、陈腐的套语、文学典故、自我引用、因循性观点、谚语、默想。(Basil Hatim&Ian Mason,2005:202-203)

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较为常见的互文手法主要有引用、仿拟及默想。以下将分别分析译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完成公示语的翻译过程。

五、与互文手法相对应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

1. 引用手法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引用手法亦称为借译,即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将译语国家中已有的公示语规范不加改动,直接照搬过来。如最为常见的“禁止停车”与“NO PARKING”,“指定停车位”或“专用车位”对应的“ASSIGNED PARKING”,“无障碍通道”对应的“WHEELCHAIR RAMP”,“请勿践踏草坪”对应的“KEEP OUT”等。

2. 仿拟手法的翻译

仿拟手法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亦称为仿译。由于两国文化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中文公示语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译文。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模仿英语中已有的公示语表达方法,稍加改动,使译文尽可能地道。例如,“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常见于中国各路口,对它的翻译学术界都一致认同为“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其模仿了英语中的“Better Late than Never”,表达的意思为“宁可晚一点也不能完了/晚了总比完了好’。

3. 默想手法的翻译

“默想,或借用词语来表达某个人对某一语篇效应的阐释性体验”(Basil Hatim&Ian Mason,2005:203),即译者在默想、消化理解原文本基础上的翻译,亦可称为创译。在我国大小城市中,许多公示语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表达。要翻译这些公示语,译者既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地道的译文,也无法采用仿译的手法。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在尊重译语语言、文化习惯的同时创造性地翻译。例如,中国遍地可见的“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小草微微笑,请您走便道”等公示语,此类翻译不可使用字字对应的译法,如“Do not tread on grass”或“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pavement”,更多的是采用英语国家固有的公示语“Keep off the Grass”或“KEEP OUT”,除此之外,吴伟雄的译法“Grass so fair needs your care”也很出彩,其通过创造性的翻译,更能引起译语读者的注意。又如“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一公示语在城市随处可见,但是如若把它翻译成“Go to work happily, come back home safely.”必然会造成外国友人的困惑,因而何自然教授亦建议这一公示语的翻译应为“Safety First in Driving\"(He Ziran,1997:177).

以上三种通过公示语翻译中常见的互文手法引出的翻译策略正好契合了丁衡祁教授2006年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即A-B-C 模式(“the Adapt - Borrow - Create”)即”模仿-借用-创新”的模式。(丁衡祁,2006: 42 -46.)

六、结语

公示语翻译,在现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文建设水平。互文性理论为公示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对象从文本与文本引向了文本与读者、文本与译者,也引向了文本、作者、读者、译者与文学、外部社会历史语境的对话之场。”(秦文华,P.37)从互文性视角进行公示语翻译,要求译者利用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对原文进行正确地理解、吸收、转化、改写。互文性理论的引入对公示语翻译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Basil Hatim&Ian Mason[英]着,王文斌译。话语与译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 6)。

皮德敏。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原则研究[J]。外语学刊,2010(2)。

何自然。社会语用建设论文集[C].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8。

倪传斌、刘治。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例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1998(2)

常瑞娟。公示语翻译失误及其翻译对策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

陈兰英。杭州“窗口地带”公示语汉英翻译评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邹彦群、满颖孟、艳梅。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上海翻译,2011(4) No.4)。

叶依群。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

  莫红利、金美兰。目的论观照下的中文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

杨永和。我国公示语的社会语用分析 [J]。外语学刊,2009(6)。

林克难。“动态对等”译论的意义与不足[J]。福建外语。1988(1)。

邱智晶。关联理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田希波、董家丽。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3)。

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李明。文本间的对话与[:请记住我站域名/]互涉―浅谈互文性与翻译之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蒂费那·萨莫瓦约[法]着,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论法理学视角下我国税收立法研究评述 下一篇:加强对税收收入的合法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