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9井八道湾组油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3-29 09:12:43

夏9井八道湾组油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为准确预测超夏9井八道湾组油藏的油井产能,需要分析研究夏9井八道湾组油藏油井产能的影响因素。根据夏9井八道湾组油藏的油井产能发现,夏9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J1b5油藏油井产能主要受储层有效厚度、沉积微相等因素影响,在有效厚度大、构造低部位和河道微相及有效厚度大部位初期产能较高。

【关键词】八道湾组 油井产能 影响因素

夏9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是具有构造背景的岩性油藏。构造形态为一狭长的北东东向鼻状背斜,向南西西向倾没;背斜南、北两翼不对称,南翼较北翼陡,南翼50~160,北翼30~50,八道湾组自上而下发育J1b1、J1b4、J1b5三个砂层组,其中J1b5砂层组为主力油层。

J1b5层有效厚度在油南及中南部较发育,平均为8.4m,其次为中北部及边部,平均为5.0m;油井单井初期产能及累积产量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油南及中南部,其次为中北部及边部。研究发现有效厚度的发育程度、沉积微相等是影响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

1 有效厚度

夏9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油藏构造形态为一狭长的北东东向鼻状背斜,向南西西倾没。综合油藏初期产能和累积产量分布图(附图16、附图17),西部构造低部位产量较高(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3t,平均单井累积产油4229t),东部构造高部位产量较低(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2.9t,平均单井累积产油2215t);且构造轴部的产量略高,如X1569井、X1542井、X1520井、X1510井、X1589、XJ313井,其中X1589井累积产油9652t,鼻梁高于两翼(表1)。

2 沉积微相影响

八道湾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相,以河道和河漫亚相为主,平面上,J1b5层以辫状河道和心滩微相为主,次为河漫沼泽微相,天然堤微相基本不发育。剖面上,J1b5层顶部发育以深灰色泥岩和煤层的河漫沼泽微相;中下部发育以不等粒砾岩和砂质不等粒砾岩的心滩微相,具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孔渗性好;底部的粗粒沉积物为辫状河道滞留沉积。J1b5层全区均有发育,埋藏深度1458-1652m,物源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沉积厚度10-34m,平均18.3m,由鼻隆向两翼、西南向东北方向变薄的趋势。

八道湾组主要沉积辫状河道和心滩微相,物源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河道微相发育区域有效厚度厚(7.2m),初期产能(4.1t)高于心滩区域(3.0t);河道区域累积产油量(3179t)也高于心滩区域(2508t)(表2)。

3 储层与产能综合评价

J1b5层有效厚度发育程度是油井初期产能、累积产量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J1b5层储能系数分布(有效厚度与孔隙度及含油饱和度乘积) 及油藏开发特征,油藏分区性较明显;储能系数大于0.5的区域为Ⅰ、Ⅱ、Ⅲ区,储能系数小于0.5的区域为边底水区。

3.1 边底水区储能系数小,产能较低

边底水区主要位于油藏北部及东北部,储能系数仅为0.26,初期产能为3.1t。投产初期含水为72%,水全分析矿化度平均为5886.8mg/l,高于油藏平均地层水矿化度5200mg/l。

3.2 Ⅰ区储能系数高,有效厚度大,见水见效好

Ⅰ区位于油藏构造低部位,有效厚度大(9.4m),初期产能 高(5.3t),储层物性好,易见水见效,且多数井双向受效,开发效果好,平均单井累积产油量高(4490t),但非均质性强(渗透率级差23.7),含水较高。

3.3 Ⅱ区受构造和沉积相影响,水推速度慢

Ⅱ区位于油藏中南部,有效厚度(7.2m)低于Ⅰ区(9.4m),初期产能(3.3t)低于Ⅰ区(5.3t);孔渗较高,累积产量较高,但受构造影响,沉积相主要为心滩,水推速度较慢(平均0.6m/d),初期不见效压力降,见效后压力回升。

3.4 Ⅲ区位于构造高部位,有效厚度薄

Ⅲ区位于油藏中东部构造高部位,有效厚度薄(6.4m),初期产能低(3.2t);大部分地区储层物性较差,注水见效慢,累积产油量较低(2243t),但非均质性相对较好,累积含水较低。

4 结论

研究发现夏9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J1b5油藏油井产能主要受储层有效厚度、沉积微相等因素影响,在有效厚度大、构造低部位和河道微相及有效厚度大部位初期产能较高。边底水区储能系数小,产能较低,Ⅰ区储能系数高,有效厚度大,见水见效好,Ⅱ区受构造和沉积相影响,水推速度慢,Ⅲ区位于构造高部位,有效厚度薄。

参考文献

[1] 王瑞飞,陈明强.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J].石油学报,2008,29(4):558-561

[2] 陈明强,张志国,曹宝格,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油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3):38-42

上一篇:关于压力管道的应力分析 下一篇:清河采油厂北部油区多轮次作业油井研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