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研究

时间:2022-03-29 08:09:24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研究

败血症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尤其是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率的逐渐升高以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使得感染患儿的有效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为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对儿科血流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血培养结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送检患儿血培养标本3729份,同一患儿抽取双侧血液为一份。质控菌株有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肠球菌ATCC29212,由浙江省临检中心提供。

1.2方法于患者发热时抽双侧静脉血至血培养瓶及时送检,标本的采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1],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抽培养液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并向临床初步报告病原菌;同时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置35℃、5%CO2培养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根据菌落形态及革兰染色特点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培养为单瓶阳性或双瓶培养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视为污染,剔除结果。如培养5d仪器未报阳性,则按阴性报告。

2结果

2.1培养结果和菌种分布同一患者重复检出同一菌株不重复计数,所有血培养阳性患儿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为真阳性。3729份送检血培养标本中住院病人2038例(54.65%),阳性87例(阳性率4.27%),门诊病人1691例(45.35%),阳性112例(阳性率6.62%),总阳性率为5.34%。其中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5株,占总检出数的42.71%,住院病人检出78株(91.76%),门诊病人检出7株(8.24%)。

2.28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构成比见表1由表1可见,8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种,以人葡萄球菌为主,占67.06%,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占18.82%,华纳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等均少见。

2.357株人葡萄球菌的药敏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本地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G的耐药性最高,其次是克林霉素、苯唑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药的菌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替加环素、力奈唑胺、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的敏感性也较高。

3讨论

儿童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抗感染能力不足,易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空气、物表及人体皮肤等,很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的暴发。随着医学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尤其是介入性操作用于诊断、治疗,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等,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成为医院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尤其在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性不容小觑[3,4]。蔡小慧等[5]报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占到血培养阳性检出的60%左右,明显高于本次研究结果,可能是地区差异及病人组成情况的不同。总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目前儿童血流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对其血培养检出菌株的回顾性研究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本次研究对儿科血流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血培养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检出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人葡萄球菌为主,接近总数的七成,可见人葡萄球菌是本地区儿童最常见的血流感染菌。本次研究从人葡萄球菌的药敏情况基本可以反映本地区儿童血流感染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提供经验性治疗的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性最高(达到95%左右),其次是克林霉素、苯唑青霉素(都超过70%)和复方新诺明(高于55%),因此这些已经不适宜在目前作为基础治疗药物。试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药的菌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替加环素、力奈唑胺、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的敏感性也较高(87%~98%),但因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骨关节发育,故18岁以下患者禁用,而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大,临床使用受到限制,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另外试验中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3株对替加环素不敏感和6株对力奈唑胺不敏感,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引起败血症的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随着年代、区域不同而变异,且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性逐年升高,并不断出现多重耐药的菌株,这已成为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一旦疑诊败血症就要及早治疗,静脉给药,先根据本地区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经验性选用可能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物,待病原学诊断明确、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如果首选抗菌药物使用效差,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若首选抗菌药物临床有效,即使是药敏试验结果不敏感也不必换药[6]。总之,工作中必须重视病原学检查,尽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

参考文献

1周庭银,倪语星,王明贵.血流感染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4-48.

2张红敏,胡静,刘慧芳.儿童败血症预后因素及生存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1,43(4):272-275.

3高忻,姚君,徐海红,等.35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10):1180-1182.

4吴茜,倪林仙,肖曙芳,等.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分析15年间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变迁[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4(2):37-39.

5蔡小慧,吕星,卿之驹.儿童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3):1613-1617.

6刘四梅.98例败血症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9,10(26):1942-1943.

作者:肖英俊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

上一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中的意义 下一篇:肺结核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