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碛口民歌的修辞艺术

时间:2022-03-29 03:53:41

临县碛口民歌的修辞艺术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一般由劳动人民口头传唱,不断修改,日益完善。水旱码头碛口流传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谣曲:赶脚汉子们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艄公吼喊野曲子沙哑的嗓音,哥哥妹妹互诉衷肠的缠绵情歌,还有保家卫国的抗战歌、支援前线的生产歌。本文将从碛口民歌歌词的修辞手法入手,从语音、词汇、句式、辞格的运用等四方面,分析碛口民歌语言修辞的内涵。

一、语音修辞

(一)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叠音词是指两个音节的声音形式完全相同的词。叠音词不仅可以在形式上增语言的音乐美,使得音节舒缓悠扬,而且在内容上可以夸大描绘效果,丰富语言的内涵。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就有大量的运用。例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两个叠词,形象地描写出柳、雪的状态。

叠音词在碛口民歌中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例如:

(1)锄罢(哪个)苗子我对空空,与妹妹(哪个)坐了呀一阵阵。

(2)一对对(哪个)黄雀雀垴畔上叫,一辈子(哪个)忘不了咱俩个好。

(3)羊羔羔(哪个)吃奶双膝膝(哪个)跪,咱二人(哪个)没缘法(哎格呦呦)活在一搭。

(4)大红果子水淋淋,妹妹是哥哥的心上人。

(5)青天呀蓝天蓝莹莹的天,老天呀他害人没深浅。

从上面的例子中,人们可以总结出叠音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词+双音节叠音词,如羊羔羔、水淋淋;形容词+双音节叠音词,如黄雀雀、蓝莹莹;数量词+双音节叠音词,如一对对、一阵阵;动词+双音节叠音词,如对空空。

例句中的叠音词都是人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日常生活用语,它们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生动形象,也把劳动人民内心世界细腻婉转的情感体验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歌词意蕴丰富,格调柔和舒缓,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地方韵味油然而生。

(二)韵脚和谐自然

押韵就是相同或相近的韵字有规律地反复呼应。由于相押的字一般出现在句子末尾,所以把押韵的字叫韵脚。押韵会产生和谐悦耳、朗朗上口、节奏铿锵的特殊效果,富有余音绕梁、回环复沓的音乐美。押韵是增强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手段。碛口民歌之所以代代流传,韵脚和谐、易于吟诵,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1)刮风(哪个)下雨你还要来,你就(哪个)不怕渡湿你的鞋(hai)。

(2)前街里走来后街里游,手里头没钱心里头愁。奴家活得还不如条狗,这叫往哪里走?

(3)大红果子剥了皮,人家说来我和你。你有心来我有意,咱二人相好配夫妻。

例(1)“来”“鞋(hai)”押韵,例(2)“游”“愁”“走”“狗”押韵,例(3)“皮”“你”“意”“妻”押韵,这些歌词韵脚十分和谐自然,读来朗朗上口。

(三)借用衬字

衬字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情绪、延缓音乐节奏而添加的新的语言成分。衬字与歌唱表演有着紧密的关系,它是我国民歌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借用衬字也是碛口民歌的主要特色。例如:

(1)小妹妹一十六岁(呢吧)正年轻,为上个朋友他叫(哪个)张青。

(2)黄雀雀(哪个)趴在门檐檐上吼,谁要(哪个)烂了心(哎格呦呦)变成了狗。

(3)情意深呀线儿长,(啊呀)军民心相连。

这三个例子中运用的衬字有:呢吧、哪、哪个、哎格呦呦、呀、啊呀。这些衬字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却体现出歌曲的音韵美,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舒畅跌宕,韵致悠长,亲切感人,给音乐的表现力和人们的感受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词汇修辞

方言词语是使用于方言地区的词语。恰当地使用方言词语可以突出地域风情,展现乡土特色,刻画人物形象,有时候还能产生一种幽默、诙谐的效果。

碛口民歌吸收了丰富的方言词语,例如:

(1)垴畔上(哪个)等你你不来,假眉(哪个)三道我去拣柴。

(2)一对对(哪个)喜鹊树枝枝上喳,常想了(哪个)和你拉沓知心话。

(3)嘹见了(哪个)人家嘹不见(哪个)你,满满地(哪个)流了(哎格呦呦)两眼泪泪。

(4)照上镜镜来回瞅,人说我惹亲自看格奴。

“垴畔”指房顶,“假眉三道”指假装,“拉沓”的意思是聊天,“嘹见”是看见,“惹亲”是漂亮的意思。这些方言词语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语言,原始地再现了他们生活的原貌,真实地流露出他们自己的心声,不加修饰,原汁原味,新鲜生动,自然朴实,带着最原始的气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们已经超越了单纯艺术的范畴,成为碛口文化精神的缩影,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渗透在黄河人民淳朴的性格和坚强的精神中。

三、句式修辞

(一)多用短句

短句是指那些结构比较简单、字数较少的句式,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干净利索。借助短句,能渲染气氛,增强节奏,抒发激烈的感情,形成豪放的气势。碛口民歌充分发挥了短句所体现的优势。例如: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保家乡,杀敌人,投入游击战争!一手种田,一手拿枪,老百姓会打仗,才能保家乡。(《自卫队歌》)

这首歌谣为八句式,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最少为四言,最多为六言,给人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听起来也热血沸腾,鼓舞人心。

(二)多用整句

整句是指结构或长短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式。它的特点是结构整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声音和谐,适合于表达深刻的感受,抒发奔放的感情,往往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鲜明的印象。例如:

(1)地色青来天色蓝,翻身妇女心喜欢。你织布来我纺线,生产赶上男子汉。(《妇女纺织歌》)

(2)一更里来点明灯,爱英做鞋动了工。窗外西风刮得紧,手拿针线想亲人。(《爱英做军鞋》)

这两首歌谣均为四句七言式民歌,例(1)基调活泼自然,展现了妇女纺织生产热火朝天的场景,例(2)情真意切,烘托出爱英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多口语句式

口语句式指接近口语,短小简略,明快自然,一般以口头形式出现的句子。口语句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关联词较少,语气词较多,多用于日常谈话和文艺作品中。例如:

大红果子篮篮里提,你是妹妹的心垂垂,谁愿意笑话了就由谁,只要咱能到一搭里。

“心垂垂”“一搭里”“笑话”等都是碛口民间口语,直白坦率,别有趣味,增强了歌谣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令人难忘,百听不厌。

四、辞格的运用

(一)比喻

1.明喻

典型格式是: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常见的喻词有“像”“好像”“同”“如同”“似”“好似”“恰似”“仿佛”“宛如”等。例如:

(1)奴家今年十六春,米腊城里最惹亲。脸蛋蛋好像桃花花粉,一对对花眼睛。

(2)大红果子香又香,几年价爱你开不了腔。咱好比鸳鸯配成双,人生的香甜慢慢地尝。

(3)奴家今年十五春,人称中山也有名。生得如同水葱葱,羡煞世上人。

例(1)本体是“奴家”,喻体是“桃花花粉”,喻词是“好像”;例(2)本体是“咱”,喻体是“鸳鸯”,喻词是“好比”;例(3)本体是“奴家”,喻体是“水葱葱”,喻词是“如同”。这些喻词通俗具体,可感可观,清新自然,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2.暗喻

典型格式是: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本体、喻词和比喻词都出现。常用的喻词还有“是”“就是”“为”“成为”“成”“变成”等。也可以不用喻词。例如:

(1)二妹子生得(来)那是一朵花,樱桃小口糯米那个牙。

(2)泪蛋蛋本是心头血,谁不伤心谁不滴,看见我男人就想哭,一天也不想活。

例(1)本体是“二妹子”,喻体是“一朵花”,本体是“小口”,喻体是“樱桃”,本体是“牙”,喻体是“糯米”。连用三个比喻,就把“二妹子”那俊俏的模样传神地勾勒出来,仿佛眼前活脱脱地呈现出了一位秀色可餐、楚楚动人的女子。例(2)本体是“泪蛋蛋”,喻体是“心头血”,喻词是“是”。它营造出一种哀痛沉重的环境气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3.讽喻

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事理的比喻方式。例如:

雪花花(哪个)虽多一上手就消,担了一回名誉(哎格呦呦)咱是虽相好。

雪花上手,转瞬化为水,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感情短暂,二者道理相同。

(二)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映照”,是把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比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全面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辨别事物的是非善恶,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可以刻画人物形象,突现不同性格。例如:

你赶你的骡子我开我的店,来来回回能相见。来时欢喜走时愁,留住哥哥不让你走。

可以断定这首歌谣的男主角是赶骡子的,女主角是开旅店的,“来时”和“走时”这两个不同的时间,两种不同的心情“欢喜”与“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对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增强了歌谣的艺术感染力。

(三)反复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或某个意思,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式。运用反复,同时也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节奏美。例如:

(1)哭一声天来哭一声地,哭一声四平短命鬼,咱正准备到一搭里,你就咽了气。

(2)顾不得擦巴汗,顾不得抽烟袋,贺老总(呀)他盘腿坐,教咱纺线线。(3)正月里哪黄河冰不开,冰不开哥的二妹子!吼一声河安哥!哎!叫一声河安哥!噢!哥哥你挎上我。哎,妹子十九哩。

二月里黄河定要开,要开呀哥的二妹子!吼一声河安哥!哎!我叫一声河安哥!噢!哥哥你挎上我。挎上就挎上!哎!妹子十九哩。

例(1)连用三个“哭一声”,一位重情重义、悲痛欲绝的女子跃然纸上,使人感同身受。例(2)“顾不得”反复出现,强调了贺老总辛勤地教农民纺线线的场面。例(3)“挎上”,就是带上。俩人要私奔了。二妹子反复强调自家已经十九了,迫急之情溢于言表。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故意将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或缩小的辞格。夸张的特点是言过其实,但它应当是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的。运用夸张可以达到强调或渲染事物,突出印象的目的,形成力度很大的刺激,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谈观则宇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这就是夸张的魅力。

(1)扩大的夸张,其特点是尽可能地向多、高、长、大、快等方面夸大。例如:

想你想你真想你,肚里想起个圪哒哒哩,搬住肩肩能亲个嘴,圪哒哒化成水。

女主人公痴痴地等待心上人前来约会,再加上无法倾诉的焦急、烦躁与期盼,使女子的内心承受了巨大的煎熬与折磨,“肚里想起个圪哒哒”是对思念之情的极大夸张。

(2)缩小的夸张:与夸大夸张相反,就是往少、短、小、慢等方面做过分缩小。例如:

翻穿(那个)皮袄我爬下走,因为(哪个)看你我变成个狗。

这是程度缩小的夸张,说自己变成个狗,是故意纳矸萆辖档妥约海不符合实际情况,表现了男主人公为了爱情甘做牺牲的精神。

(五)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人或事,而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称的修辞格。借代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避免重复,可以使文章或说话委婉含蓄,可以使语言幽默诙谐,新颖别致。例如:

“拄棍棍”涨价八十元,“大花脸”纸币不值钱,讨吃票票也撒街,依然没吃穿。

“拄棍棍”是一种银元,“大花脸”是民国时期的一种纸币,这首歌谣中巧妙运用借代,一方面凸显了银元、纸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含蓄地宣泄了人们对袁世凯执政的不满。

(六)排比

排比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接连在一起说出来或写出来的修辞格。例如: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摇钱树,四撒聚宝盆,五撒五福临门,六撒六六大顺,七撒七子团圆,八撒八仙过海,九撒九凤朝阳,十撒十全十美,再撒福寿安康。

这是一首《合口歌》,运用排比技巧,形式整R,节奏有力,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气势酣畅,表达了对新窑洞建好后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正如宋代陈Y《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

(七)双关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具有双重的含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是一种意思,实际上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隐含在其中。例如:

枣林林里一条河,河里漂过一对对鹅。公鹅戏水前头游,草鹅一旁叫“咯咯”,牡丹花看得没奈何。

赶脚汉们的爱情热烈而奔放,这是他们最爱唱的野曲子。“咯咯”谐音哥哥,既形象地模拟出“鹅”的叫声,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同时又巧妙地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出赶脚汉们对爱情的无限渴望。

(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语言运用中,除了可以单独运用某种修辞格外,还可以使几种修辞格同时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

越思越想越心酸,泪蛋蛋漂起九只船,脱缰的野马断轴的弦,胡流到碛口街。

例子同时运用了反复、比拟、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因遭遇不幸婚姻,被迫离家出走,敢于与现实抗争的妇女形象,有力宣泄了对封建礼教压制束缚的愤懑不平,表现了她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

五、结语

碛口民歌,这朵吕梁山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以它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优美悦耳的音乐旋律、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碛口劳动人民。而碛口民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为人们研究和创作民歌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华侨大学)

上一篇:肠道菌群失调诱发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从音译法看中国传统文化汉译英词汇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