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反监管

时间:2022-03-29 03:10:25

监管与反监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收紧的同时,一场监管与反监管的游戏也同时上演

上调存款准备金、严格控制信贷节奏等调控政策出台,商业银行再次和监管层玩起了“监管与反监管”的游戏。

博弈监管

由于早有政策收紧预期,不少银行已经布下应对之策。

突击放贷,成为其选择之一。

“现在是一个月的前20天、后10天,冰火两重天。”某大型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担心2月份会有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出台,商业银行人士透露,银行可能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月初冲贷款”行动,以尽可能减少政策调控影响。

《财经国家周刊》获悉,由于央行上调准备金率超出市场预期,一些银行可能会更加猛冲信贷。

“准备金率上调后,总行给我们传达的精神是,后两周一定要完成本月的任务。”一家股份制银行地方分行人士说。 据其介绍,其所在分行1月份的任务是12亿元,前半月已放了7亿元,被认为“还不够”。

“但现在很多项目还没有开工,空有储备项目在手,资金没办法下去,干着急。”上述人士说。

而一些需求旺盛地区的银行信贷员则透露,他们行正考虑要不要把原本准备在2、3月份投放的项目,放到1月份来。

多名银行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说,出于“早投放,早收益”,第一季度向来是银行传统的放贷高峰,即便没有监管,下半年通常也会降下来。“银行会根据时间和力度,自己把握。一刀切似乎并不合适,因为企业确实也有真实需求”。

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分析说,过去3年里,1月份新增贷款大约占全年总量的16%。“年内货币紧缩的预期越来越强烈,所以银行目前放贷意愿更加强烈”。

疯狂的票据

随着监管层对信贷管控信号的释放,银行间市场有了激烈的反应。

由于各家大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贷款压缩需求,在银监会前期发文严格信贷资产转让和银信合作之后,作为调剂信贷规模工具的信贷资产转让路径收窄,卖出票据成为最便捷的选择。

1月20日,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所有的银行都在卖票据。

随着票据的大量抛出,票据转贴现利率水涨船高。1月20日,6个月转贴现利率已经达到2.4%以上,较一周前上涨10个基点以上。

“自从准备金率上调后,大家就开始抛售了。”某股份制银行从事票据业务的人士说。

由于4个月及其以上期限的票据资产还需要按照20%计提风险资产,4~6个月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重点被抛出的对象。

“现在已经卖不出去了。”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由于大型银行普遍受控于信贷规模,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成为票据的主要“接盘者”。

与大型银行不同,农信社现行的会计记账方式,对于票据无论是“买断”还是“回购”,都计入一个会计科目下,而商业银行则需要将两者分开计入,仅有“买断”式转贴现,方可“出表”。

为了达到“出表”要求,不少股份制银行玩起了“花活”。

即先通过票据直贴业务买进票据,然后通过“买断”式转贴卖出票据给农信社等,再通过“回购”条款,在票据即将到期时买回票据。

通过这样一个转化,商业银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先直贴,后转贴,银行赚取了中间差价,这样在信贷受控的情况下,银行多了一条资金运用和收益渠道;二是,通过以农信社为中转站,银行达到了票据资产“出表”,压缩了信贷规模。

如果不以农信社为中转站,在商业银行之间均有“压缩信贷规模”的需求之下,很难达成转让共识。

正是鉴于票据这一便捷的资产转让渠道,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已经布局票据业务。

“年初大家都在买进票据,占据信贷规模。”某股份制银行票据专营人士说。

供需的涨涨跌跌,直接导致票据价格的起落。2009年底,6个月期票据转贴利率为2.4%左右,而2010年初,则下降到2.2%-2.3%。

尽管这是一条便捷的信贷腾挪渠道,但是商业银行人士预测,由于信贷规模有限,银行还是会首选贷款,票据业务今年肯定“不好做”。

风险隐患

尽管监管层力图熨平信贷过快投放风险,希望保持“适度节奏”,但现在看来,由于银行“下有对策”,可能导致更大的波动,并酝酿新的风险。

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说:“政策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坚持有保有压。”他认为,应该更多动用市场化调控手段。

这种反思,实际上自2004年启动“抑制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以来,一直多有提及。

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只有引入真正的市场化调控手段,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调控循环。”

国信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邱志承说,在2010年信贷紧缩和调整结构的背景下,2009年投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高耗能行业、制造业的信贷风险最大。他进而判断,这些风险可能会在2010年下半年逐步暴露。

他同时表示,监管部门出台的《固定资产暂行办法》等文件,对银行贷款进行了精细化管理,严格监控贷款用途,杜绝贷款的留用、挪用。如果其能得到严格执行,将会有效防范房地产领域风险。

从目前看,虽然1月份信贷仍会呈现高速增长,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并不具备可持续性。银行内外的一系列条件,将会对其后续贷款投放产生约束。如资本金、贷存比、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以及来自不良资产双降的考核的压力等。

巴曙松说,当前政策出台要保持相对宽容,否则可能反而不利于信贷平稳分布和增长。

上一篇:控信贷节奏之战 下一篇:消费金融公司“迷茫”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