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宝宝”成长中的烦恼

时间:2022-03-29 10:33:07

“害羞宝宝”成长中的烦恼

每个宝宝的天性都不一样,我们要懂得尊重这独一无二的不同个性。但是,宝宝太害羞了,什么都不敢,不敢大声讲话,不敢与小朋友们玩,不敢与大人的目光接触……这就不仅仅是“天性”使然了,很有可能是宝宝在成长中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烦恼”。长此以往,宝宝会更加孤立,不能从小就享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家长们可要适当地帮帮这样的“害羞宝宝”哦!

纪录片 佳佳的故事

佳佳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说话像蚊子哼哼,还没有开口,小脸已经涨得通红。如果和别人的目光相遇,她的目光马上就会移开。妈妈让佳佳和别人主动打招呼,可是为了避免打招呼,她居然就地摔倒。在幼儿园,佳佳愿意坐在老师的旁边,因为这样她就不会担心手中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如果拿着相机对着佳佳,她就会赶紧把脸扭开,说:“我要尿尿!”幼儿园六一儿童节小晚会,还没轮到佳佳表演呢,她已经逃到卫生间或者睡眠区的某个角落里了。批评别的小朋友的时候,佳佳却觉得好像是在说自己,已经开始哇哇大哭……

原来是过度保护了!

“别动,小心碰碎了杯子。”“别摸那个,小心电着。”“别吃这个,小心牙坏了。”“说话声别那么小,要大声笑着说……”——佳佳妈妈和爸爸发现,他们常用这样的句子来跟佳佳说话。这些句子充满了否定,强调的是糟糕的后果,实际上都在否定佳佳,阻拦佳佳做一些探索性的行为。久而久之,佳佳什么都不敢做了。为什么佳佳看到人就远远地害羞着躲开了?为什么照张相那么难?为什么穿着漂亮衣服就不愿意出门,一定要穿着不漂亮的衣服才出门?为什么孩子那么难开口去和别人打招呼?因为佳佳缺乏自信,做事的时候就缩手缩脚了。

纪录片 牛牛的故事

周末几个家庭一起去郊外活动时,别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玩了,牛牛还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妈妈觉得男孩子不应该胆小,拼命推牛牛,把牛牛赶到小朋友中间,还对牛牛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玩得很好,你怎么这样呢?”牛牛却哭起来。后来,每次出去玩,牛牛黏妈妈更紧了。

原来是逼孩子太紧了!

牛牛从小就是一个敏感的孩子,适应环境比其他小孩要久一些。这样的孩子,妈妈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陪伴。不能过于着急,不顾孩子的感受把孩子推到人群中,甚至呵斥打骂孩子,这样都只会起到反作用,孩子会越来越畏惧这样的场合,越来越害怕。面对天生敏感的孩子,妈妈要陪着孩子慢慢熟悉新的环境,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

纪录片 兵兵的故事

兵兵鼻子上破了一块皮。“怎么回事?”奶奶问兵兵。兵兵小声说:“我摔倒了。”奶奶很气愤:“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撒谎了?这不是跌倒蹭伤的,一看就是和小朋友打架的。你力气又小,怎么打得过别的小朋友呢?下次小朋友要玩具你就给他玩!咱们不打架!”兵兵在奶奶这一番话中,低下了头。第二天,兵兵怎么都不肯去幼儿园。过了一阵子,奶奶渐渐发现,兵兵在幼儿园不怎么跟小朋友玩了,而且,兵兵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有什么话都不愿意跟奶奶讲了。

原来是打击孩子了!

奶奶回老家一段时间,兵兵恢复了神气,有时候还是会“挂彩”回家,但他会骄傲地说:“今天我抢到玩具了!”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会形成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在幼儿园阶段,小男孩会用抢玩具、打架的方式来交往,家长们不必大惊小怪。也许,他们开始会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会受到挫折,这时,家长要适当地引导。不留情面地批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心理受挫,行为上可能就会退缩了。

解开“害羞情结”有法宝

害羞是一种天性,适当的害羞是一种过度保护行为。但是过度的害羞,行为上的过于退缩、裹足不前,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呢!只要“三大法宝”,便可以轻松破解孩子的“害羞情结”哦!

赞美让“害羞宝宝”

拥有自信!

纪录片1中的佳佳妈妈开始鼓励佳佳:“佳佳,来,我们一起做这个……”同时,对佳佳予以适当的表扬和赞美:“佳佳喜欢穿这件衣服,咱们就穿这件衣服。”“大家都喜欢佳佳……”“佳佳说到的事情都做到了,真棒!”“我就知道佳佳会自己收拾玩具的,你看怎么样?”这些激励的话,不仅让佳佳恢复了自信,而且培养了佳佳的自主性,佳佳敢于选自己喜欢的衣服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还开始指挥其他小朋友收拾玩具……佳佳明显开心多了。

耐心给“害羞宝宝”

更多安全感!

纪录片2中的牛牛妈妈将心态调整了过来,她尝试着不把牛牛跟其他小朋友比。她更经常带牛牛单独去一些陌生的场所去玩,带牛牛玩以前没玩过的玩具。由于是在妈妈身边,牛牛比较放心,胆子开始变大了。慢慢地,妈妈再带牛牛参加朋友聚会,每次,牛牛妈妈会给牛牛介绍周围的环境,让牛牛尽快熟悉起来,牛牛渐渐地融入了小朋友的游戏中。

尊重帮“害羞宝宝”

学会应对挫折!

就像纪录片3中的兵兵一样,孩子在和同伴玩耍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这时,如果家长严厉打击了孩子,或者替孩子去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都会适得其反。过度的打击和过度的保护,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退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一定的尊重,接纳他们遇到的挫折或失败,鼓励孩子,教会孩子如何与同伴相处。

摘自《父母必读》

上一篇:小儿中耳炎妈妈莫忽视 下一篇:帮孕妻减压丈夫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