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咳子戏(苦娃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

时间:2022-03-29 09:14:42

江淮咳子戏(苦娃子)唱腔音乐形态分析

【摘 要】江淮咳子戏是鄂豫皖地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唱腔主调分为【苦娃子】、【喜娃子】、【平咳子】三类。【苦娃子】唱腔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其戏文词格、调式和旋律、伴奏音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魅力。

【关键词】咳子戏;苦娃子;戏文词格;调式、旋律、伴奏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4-02

咳子戏又称为“嗨子戏”“花篮戏”“灯戏”“花鼓灯”“山歌班子”“地扑笼子戏”“哈子戏”“嘿子戏”等。其主要流行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地区)、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六安)和湖北省北部(红安、麻城)沿淮河一带地区,是豫、鄂、皖淮河流域地区花鼓灯①系列艺术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由地灯歌舞演变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旧时“花篮戏班”逢大场面演出时,常以花绷子出场,向观众恭贺吉庆,在赶集②串乡时,又用花篮盛装戏装行头。由于该戏服装道具简单,只需要两只精制的花篮一挑就能赶集串乡流动演出,因而群众叫它“花篮戏”。据现有的研究和一些艺人介绍,咳子戏是因在每句起腔前先用“咳”起腔定调,然后再唱,唱句间亦用“咳”作虚词或甩腔而得名的。

咳子戏产生于素称“歌舞之乡”的淮河、大别山地区,是在绚丽多彩的民间歌舞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至今仍能从它的唱腔旋律和戏文词格,以及虚词衬字里明显地辨认出它脱胎于大别山及淮河上游一带的民间音乐的痕迹。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又受到一些兄弟剧种的影响和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唱艺术。咳子戏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形式活泼,唱腔音乐朴实优美,加之唱、白均用乡土语言,具有浓厚的淮河地区特色,好懂易学,很多农民都会哼唱,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江淮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咳子戏根据不同的声腔形式、曲调结构以及表现特性,通常分为两大类,即:主调类(板腔类)和花调类(曲牌类)。主调类又可以分为【苦娃子】(又称【苦咳子】)、【喜娃子】(又称【喜咳子】)、【平咳子】(又称【平板】、【老公调】)。本文选取咳子戏传统剧目《盘坡》中《三姐剜菜上了桥》唱段为例来分析【苦娃子】的音乐形态。

《盘坡》主要讲述的是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③。《三姐剜菜上了桥》是王三姐(旦)唱段,描述的是王三姐苦守寒窑,以剜菜度日为生,并思念夫郎的情景。其音乐形态具体分析如下:

一、戏文词格

咳子戏的舞台语言是由当地的方言、土语为其唱腔、念白语言基础的,其道白大多用的是口白,没有明显的旋律和节奏。如果戏中出现较有身份的人物,则大多用的是韵白,讲究合辙押韵。但往往有一些地方也会出现土语或转音押韵,这是咳子戏的地方特色之一。如《三姐剜菜上了桥》唱段中“这三对打一七只鹅,一只飞到高山去,一对飞到渭水河,一对飞到那苇子稞,飞到高山找食吃,渭水河里找水喝”,其中“鹅”、“河”、“稞”、“喝”等压“e”韵。

咳子戏的戏文词格形式多样,变化灵活,因此它能够用于大段唱词而无累赘感。这些格式主要与当地灯歌、小调及民间说唱艺术有密切联系。如谱例1中的“三姐剜菜上了桥”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这三对打一七只鹅”三二三结构的八字句;“坡前地闪撇一只孤鹅”三二四结构的九字句等。同时其戏文中运用大量的江淮地区民歌中的虚词、衬字。如谱例1中的“哎”、“啊”、“桨ァ薄“哎么”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其明显脱胎于江淮地区的民歌、小调、灯歌等艺术中。

二、调式、旋律

《三姐剜菜上了桥》唱段是五声羽调式,这也是【苦娃子】唱腔常用的调式,其次就是宫调式,而其它调式较为少用。其中以“6 ,3”为其骨干音,“1,5”次重,而商音是属于色彩性质的音,它的加入与去掉,并不影响旋律的特点,因为旋律特点是表现在旋律进行中的运动和演唱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苦娃子】唱腔旋律优美舒缓,婉转动听,抒情性较强,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其常用于生死离别、陈述身世,多表现沉思、怀念、哀怨、愁恨之情绪,多用于大段叙事性唱段。由于其旋律近于哭诉而得名,是咳子戏的主要唱腔之一,在咳子戏唱腔音乐中居重要地位。

【苦娃子】唱腔的旋律由五声音阶组成,多起于板落于板。它的乐句结构,有规整性乐句,也有不规整性乐句,基本是上、下句,整个结构是对称、统一和完整的。其旋律走向以下行进行为主,基本上保持了【苦娃子】悲苦的特点。如谱例2:

【苦娃子】的唱腔旋律基本上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但在有的尾音处用八度翻高或者大跳和甩腔(唱腔大多是大本腔,但在尾句甩腔时也有用假嗓演唱)。这种特殊的处理以及帮腔部分双声部的出现,更增添了这个土生土长民间戏由的泥土芳香。如谱例3:

该谱例中含有五度、六度大跳。同时咳子戏唱腔音乐采用了装饰音,如谱例3中的颤音、波音及滑音等,使其唱词韵味更加浓郁,感情的表达更加细致入微,饱含着江淮地区人民群众的语汇,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

三、伴奏音乐

(一)人声帮腔

咳子戏中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是咳子戏伴奏音乐的组成部分,它弥补了其无管弦乐器伴奏的不足。而以齐唱、合唱(众人帮腔)与独唱的结合交替,丰富了演唱形式,使得独唱中所表达的情绪,由合唱加以渲染,利用帮腔接唱,对人物心理作更深入的刻划。帮腔用在下簧句(落板行腔)的末二三个字上,即带唱下半句。演员在台上甩腔,后面伴唱者及乐队边打边帮腔,唱、帮、打浑然一体。如谱例4:

(二)器乐伴奏

由于咳子戏,一直流行于民间,所以直到现在,仍保持着原始的伴奏形式,在唱腔中仍旧保持着不用管弦只用打击乐伴奏的原始传统。它无论从起腔、唱腔、出场及身段表演中,无不用打击乐作先导,这也是咳子戏的特点之一。

传统的咳子戏乐队只有三人,每人可操作多样乐器。其乐器有板鼓(边鼓)、吊板、大鼓、堂鼓、大锣、小锣、沙锣、大拔、二拔(也叫手拔)、响子(梆子),在特殊情况下,因剧情需要也用喇叭、(中音唢呐)伴奏。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成套、富有规律的锣鼓经。分为:【开台锣鼓】、【起腔锣鼓】、【走场锣鼓】、【上簧锣鼓】、【下簧锣鼓】等四十余种。如《三姐剜菜上了桥》唱段中的【上簧锣鼓】:|2/4(匡 匡 才 匡3/4才匡 才匡 才2/4匡―4/4太)蚝徒嵛泊Φ摹鞠禄陕喙摹俊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淮咳子戏无论是在戏文词格、调式旋律、伴奏音乐上都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灯歌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从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注释:

①花鼓灯共有三种艺术形式,即:歌舞小戏、民间群舞、戏曲。歌舞小戏有许多品种,如:“打花鼓”、“地灯”等。表演内容上又可分三个品种:歌舞小戏(单纯化的拜门小舞蹈、原始状态的歌舞小戏、接近戏曲的小戏出子)、拜门小舞蹈(东路“岔伞”、西路“逮腊花”、南路“火c子”、北路“四梳四挎”)和小戏出子(西南路的花鼓戏/麻邑哈、东北路的咳子戏/花篮戏、中路的花鼓丁香/丁香戏)。民间群舞如:“花鼓灯”、“火c子”、“岔伞”。戏曲花鼓灯因流派不同,又叫“花鼓灯”、“花鼓戏”、“花篮戏”。

②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之称。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

③王宝钏是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儿,但却对在家里做粗工的薛平贵产生了爱意。经过彩楼抛绣球,她选中了薛平贵。不料其父嫌贫爱富坚决不允。无奈之下,她与父亲三击掌后断绝了父女关系,嫁给薛平贵住进了寒窑。后来,薛平贵从军征战,远赴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18年来,王宝钏贫病困顿,挖光了周围的野菜,苦度日月。薛平贵历尽风险,18年后归来,与王宝钏寒窑相会,结局圆满。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3]《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志.河南卷[M].1992.

[4]《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志.安徽卷[M].1994.

[5]中国戏曲唱腔精选.第三卷[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吴 凯(1985-),男,汉,四川民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上一篇:谈声乐表演艺术中情感表达与技巧运用的完美结... 下一篇:如何培养3―6岁留守儿童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