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促丰产

时间:2022-03-29 05:06:16

水利建设促丰产

在干旱的新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一切经济建设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

从1964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积极稳步向前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过调整,兵团农田水利建设以巩固、提高为重点,日益重视质量和效益。

水利建设主要是巩固、提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积极配套,做好渠道防渗,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填平补齐,加强水利管理,兴建必要的骨干工程,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农田建设主要是平整土地,条田改建,开挖排渠,大力改良土壤,建设稳产高产农田。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提高了干部职工对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对农业增产起到了显著作用。

1964年1月,兵团农业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标准农场的规划设计标准》、《标准条田的标准意见》、《兵团农业七年发展规划草案》等文件。对农场的建设规模、体制、居民点布置、土地利用、条田规格、水利规划、农林牧结合、农机具配备、道路通讯、农业电气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从而使条田建设和农场规划符合新疆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4月,张仲瀚在自治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产方面和科学实验的经验》发言,系统地总结了自兵团成立以来在生产方面和科学实验方面的经验,着重揭示了兵团在新疆进行生产的任务就是人能动地驯服水与土地的斗争。张仲瀚把这种斗争实践科学地归纳为平整土地、条田规划、渠道防渗、牧草轮作、农牧结合、竖井排灌、植树造林、精良灌溉等综合措施。实践证明,这些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根据这些经验,兵团颁发了《国营农场的土地平整》、《兵团田间灌溉技术和灌水组织》等规定和办法,开始采用竖井排水的新方法,在农一师、农二师、农六师一些垦区进行试验,初步取得了成效。

随后,各师普遍进行了改造,加强田间灌水,改进灌水方法,使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农一师一团(现一师一团)和农二师六团(现二师二十九团)为改良盐碱地,建成了排灌配套渠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逐步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成为在重盐碱地上用水稻改良土壤取得丰产的典型。

农五师红星二场(现十三师红星二场)在盐碱成分高、水土条件差的哈密火石泉地区屯垦生产,在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下,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稳产、高产的良田。1965年,红星二场1.5万多亩粮食作物平均单产199.8公斤,其中1.02万亩春小麦,平均单产203公斤,红星二场被誉为“新疆大寨”。

1965年10月,兵团在农一师一团召开了水稻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指出凡盐碱重而水有保障的团场,都应扩大水稻栽培面积,既要把它作为洗盐改土的手段,又要把它作为高产作物达到丰收的目的。这一经验在兵团推广后,成效显著。

1964年至1966年,全兵团共复平耕地360万亩,条田改建8000多块,面积300多万亩。建成各种防渗渠道3000多公里,排灌井550口,从而使稳产高产农田面积达到560多万亩。

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兵团在优先发展北疆和重点建设农七师、农八师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对玛纳斯河流域的治理是较为成功的。

早在1951年12月,王震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提出“戈壁变良田、沙漠变绿洲”的宏伟设想,拉开了开发玛纳斯河的历史序幕。1953年5月,党中央派水利部和西北局水利部组成新疆水利工作组,考察玛纳斯河流域,指导编制了玛纳斯河第一批流域规划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兵团水利建设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第一个流域性规划指南。1954年7月,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西北局水利部部长李斌都偕同前苏联水利专家沃洛宁、儒可夫视察玛纳斯河,提出了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对全面开发玛纳斯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6年,玛纳斯河流域的五条主要河流,即玛纳斯河、金沟河、八音沟河、奎屯河、古尔图河,基本上得到了全面治理,共建成五河引水枢纽,场外引水、输水渠道26条,全长440余公里,各级固定渠道1.68万公里,引水、输水能力403立方米每秒;建成水库16座,蓄水能力5.8亿立方米,灌溉能力达421万亩;建成团场30个,耕地面积393万亩。玛纳斯、沙湾、乌苏三县的各族人民群众也深受其益,灌溉面积扩大100万亩,比解放初期增加了4倍。

玛纳斯河流域成了河系相通、渠道成网、水库星罗、林带成行、道路畅通、城乡繁荣的美丽新绿洲,成为兵团粮食、棉花、糖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仅1964年至1966年,即生产粮食7.94亿公斤,占兵团总产量的43.5%;棉花总产5517万公斤,占兵团总产量的79.7%;甜菜总产量46.9万吨,占兵团总产量的82.8%;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占兵团农业总产值的51.6%。

196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农业生产办公室了《关于建立新疆内陆盐碱地土壤改良,丰产综合试验研究中心的通知》,以兵团农七师、农八师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国营农场为试验地,作为全国“第十一大块”科研中心。计划分期分批地使其成为土壤改良和粮食、棉花、甜菜、畜牧稳产高产的综合样板,并对地方国营农场和起到示范作用,做好水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兵团根据农垦部的指示,专门召开了玛纳斯河流域丰产运动和科研中心会议,组织各有关学科的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科学技术队伍,通过综合考察、研究和典型示范,制定全面规划,逐年推行,按期完成。并组成以陶峙岳、陶晋初、刘一村以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等15人的委员会。此外,还组织20个专业的技术人员254人,分10组进行工作,这对兵团各单位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截至1966年,全兵团共建成水电站15座,装机容量4.3万千瓦时,年发电量1.3亿万千万时。较大的水电站有铁门关水电站和玛纳斯河梯级水电站中的四、五级电站等,这些水电站的修建,有力地促进了兵团工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城市的电力需要。

这一时期,兵团在对水力资源开发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水面养殖业的发展,做到“一水多用,综合经营”。兵团的渔业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以捕捞为主,随着生产的发展,鱼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其中,农二师在博斯腾湖和开都河、孔雀河等自然水面建立的专业渔场和打鱼队,年捕捞量达到1600吨;农四师在伊犁河捕捞量达200吨;农十师在乌伦古湖的渔场,年捕捞量也在1200吨以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渔业由自然捕捞向人工养殖方向发展。1960年至1962年,兵团渔业投资125万元,共生产鲜鱼8200余吨,相当于肉食41万只羊,总产值达593万元。建立大型渔场2个,中型渔场3个,捕捞队75个,拥有渔业职工1200余人,船238只,网具2340余条。建立养鱼试验点17处,放养水面达5.1万多亩,育成鱼苗885万尾。

在水库养鱼中,农八师大泉沟水库成绩较为突出,放养水面为6600多亩,1958年试养和孵化鱼苗成功,放养10余种淡水鱼。

经过几年的调整,到1966年,兵团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建成独立引水渠道146条,引水能力达到每秒1007立方米,年引水量56亿立方米。建成灌溉渠道总长度4万多公里,建成水库37座,总库容量14.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1213万亩,灌溉面积800多万亩。全兵团水库养殖面积达30万亩,产鱼量由数百吨提高到3900余吨。

上一篇:发扬精神,响鼓重锤推进工作部署落实 下一篇:改进美育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