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麦379在砂姜黑土区的引进、评价及利用前景

时间:2022-03-28 01:24:12

郑麦379在砂姜黑土区的引进、评价及利用前景

摘 要:2011年从河南省农科院、周口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引进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11个,参考高稳系数法 (HSC),结合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异系数 (CV)来评价鉴定各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丰产等性状。结果表明,郑麦379属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可在漯河市及周边砂姜黑土麦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砂姜黑土;小麦;郑麦379;评价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21

Abstract: In 2011, 11 wheat varieties with high-quality and strong gluten from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Zhouk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re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 of high yield and stable yield of testing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with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method (HSC), combined with the yiel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hengmai 379 is one of the best varieties with genera fertility stability, can be planted in Luohe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sand ginger black soil area.

Key words: sand ginger black soil;wheat;Zhengmai 379;evaluation

小麦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新品种的引进对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引进的品种进行鉴定、筛选,并加以评价利用,对于丰富漯河市小麦品种的遗传基因,提高漯河市小麦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漯河市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多乱杂、抗逆能力差、产量不稳,以及种质资源匮乏等问题,2011年漯河市农科院从河南省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周口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引进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11个,连续4年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其中郑麦379在产量表现、品质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通过对其产量性状评价,为漯河市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种质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2014年在漯河市农科院试验基地 (东经113°67′,北纬33°24′) 进行,供试土壤为潮褐土。供试品种为新麦19、郑麦366、周麦24、济麦20、西农979、衡观35、新麦26、郑麦7698、郑麦379、周麦26和周麦18,共11个品种,以周麦18为对照。

1.2 数据分析方法

收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点从基部随机连续取50个穗调查穗粒数,测定千粒质量,小区全部收获脱粒后计产。分析方法采用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产量稳定性参照Francis提出的以品种平均产量为参数,用高稳系数法 (HSC),结合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异系数 (CV)来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用变异系数(CV) 来度量产量的稳定性,若变异系数小说明该品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变化小,静态稳定性好,变异系数值小且均值又高的品种是最理想的品种[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丰产性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表1),郑麦379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2011―2012年度郑麦379平均产量6 954.30 kg・hm-2,比对照减产0.97%,不显著,居试验第3位;2012―2013年度郑麦379平均产量7 703.80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4.31%,不显著,居试验第1位; 2013―2014年度郑麦379平均产量9 551.5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38%,达显著水平,居试验第2位;2014―2015年度郑麦379平均产量7 260.32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3.04%,达极显著水平,居试验第2位。

2.2 丰产稳定性综合分析

高稳系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高,高稳系数与品种的实际情况切合程度高, 能准确反映品种的高产稳产性[2-3],以各参试品种年度间平均产量变异系数来鉴定评价品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表2),郑麦379和对照品种周麦18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80,14.17,差异不明显,说明郑麦379稳定性与对照周麦18处于同一水平。在所有参试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比较中,郑麦379处于第6位,而衡观35、新麦19、济麦20等虽稳定性较对照好,但产量水平较低,属于中产水平的稳产品种,郑麦379与对照周麦18产量水平高,变异系数列第5、6位,同属于高产稳定性品种。表2中的结果显示,产量较高的品种依次为郑麦379、新麦26,对照周麦18列产量第3位,因此,小麦新品种郑麦379的稳定性与对照周麦18处于同一水平,产量水平优于对照周麦18,示范结果表明郑麦379可在漯河市及周边麦区推广种植。

4年的试验与对照相比,1年平产,3年增产,平均产量7 867.49 kg・hm-2,比对照周麦18平均增产5.87%,居11个品种的第1位。因此,HSC法以丰产性为主,兼顾稳定性,能够综合评价各品种的丰产稳定性。

小麦产量是遗传基础产量和生产环境产量的总和,温振民[4]将遗传基础产量占目标品种产量的百分比称作高稳系数,高稳系数计算公式:HSCi =(Xi-Si)/1.1 XCK×100%,HSCi值越大, 表明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好, HSCi值越小, 则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差[2-12]。由表2可以看出,郑麦379产量最高,HSC最大,属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

各参试品种中丰产稳定性最优的品种依次为郑麦379、新麦26和周麦18。对照周麦18产量列第3位,但其稳定性列第4位,其HSC上升到第2位,济麦20虽产量列第11位,但其HSC上升到第9位。

2.3 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分析

品种的表现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变异系数(CV)来表示,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品种的静态稳定性,变异系数越小, 说明品种的静态稳定性越好。由表3可以看出,在参试品种中郑麦379的每公顷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千粒质量较高,属中大穗型品种。产量三要素中以穗粒数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最小(6.359 7),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均能获得稳定每穗粒数,穗数次之(6.373 1),千粒质量最大(6.920 7)。因此,品种的群体调节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获得较为稳定的穗粒数,若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其群体调节能力和千粒质量变化幅度较大,为较不稳定的产量性状,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产量性状。

2.4 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y2=0.55),呈正相关,穗数和穗粒数均与产量呈负相关,这说明穗数和穗粒数均是产量的制约因素。因此,本区域生态条件下,要实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提高千粒质量相对较易获得,而依靠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相对较难。由表4还可以看出,产量构成三因素互相制约,其中,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负相关(r12=-0.92,r13=-0.37),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正相关(r23=0.34),因此,在目前生态条件下,可通过稳定千粒质量,协同增加穗数与穗粒数达到进一步提高产量的目的。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郑麦379具有较好的丰产稳定性和较好的适应性。通过示范推广,该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协调能力相对较高,不同生产年度群体调控能力极强,均能形成合理适宜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构成因素中千粒质量不同年度间变化较大,为较不稳定的产量因素。鉴于郑麦379穗大、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的特点,生产中需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延长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总之,郑麦379是一个极具推广潜力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参考文献:

[1]李世平,张哲夫,安林利,等.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2]刘兆晔,韩启秀,于经川,等.山东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136-137, 186.

[3]杨子光,冀天会,郭军伟,等.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70-72.

[4]温振民,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5]陈岳徐,许大熊,陈文贞.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2.

[6]张勇跃,刘志坚,张仙美,等.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J].杂粮作物,2002,22(2):90-93.

[7]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7(2):50-51.

[8]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9]蒲宗君,饶世达,刘仲齐.川麦28的稳产性分析及其利用[J].麦类作物学报,1998,18(4):26-28.

[10]范濂.农业试验统计方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1]刘佩兰,姜润田,李威.对马铃薯新品种春薯4号丰产、稳产性的分析[C]//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5-57.

[12]吕文河,白雅梅,陈伊里,等.马铃薯新品系产量稳定性分析[J].马铃薯杂志,1995,9(4):198-202.

上一篇:浅论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目标的叙写 下一篇:温度对新疆两种沙棘种子萌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