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价格听证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3-27 10:38:49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价格听证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发展和完善上面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嘉的成绩。比如说:为政府行政机关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政府行政行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确立合理的价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深了政府,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理解和支持等。目前,价格听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制度设计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主要分析了价格听证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发展和完善价格听证制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价格听证;制度完善;缺陷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42-02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开始开放一些领域和行业的商品价格,同时政府将一些需要政府掌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控制权移交给了地方政府。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物价指数开始上升,公用事业亏损的额度也逐渐增大,政府的财力难以补偿,所以地方政府就采用提高公用事业的价格这种方式以减轻国家财政补贴的压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听证制度被引入我国。1997年《价格法》中对听证程序的规定,标志着听证制度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的公共决策领域。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中国价格听证制度在法律上的首次体现。200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实施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标志着价格听证制度开始在中国执行。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的运用,是以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程度的提高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为基础的,增强了政府价格决策的透明度,使得价格决策能够更多的体现民意,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价格听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实施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国家法制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政府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加快了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应用。

1 价格听证制度的涵义

价格听证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法制国家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共同的,及其重要的制度。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又被称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主要是指政府在制定或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如公共交通、电讯、热力、邮政、供电等),公益价格(如教育、医疗、卫生、绿化、有线电视、公益广告等)以及自然垄断商品的价格(如自来水、燃气、铁路运输等)的时候,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征求社会有关方面的建议,以提高政府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增加价格决策的社会认可度,规范政府定价程序保护消费者以及企业经营者利益的一种法律制度。

2 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听证制度具体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199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来看,它仅仅对价格听证制度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与漏洞。比如很多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钻法律的空子,就会导致价格听证主管部门缺乏具体的行为规范指导,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

2002年11月修订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中的一些规定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其中第十六条规定:“消费者或者社会团体认为需要制定规定范围价格的,可以委托消费者组织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听证申请,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可是这个规定出台了将近8年,具体的实施办法还是没有制定出来。消费者还是没有办法提出听证申请。在2008年10月份新实行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直接将听证会的提起人明确的界定为定价机关,而对消费者和其他团体的提起权只字未提。但是按照价格听证的核心精神理念,即自然公正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消费者都应该有提起听证会的权利。如果一切都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来决定,消费者只能在有限的幅度内选择的话,价格听证会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涨价听证会,这项制度就失去了本身的含义。

2.2 价格听证会的内容、程序不够公开

价格听证的关键就是要公开透明。价格听证的公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听证内容的公开,二是要求听证程序的公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听证会在举行时都拒绝向消费者透露听证代表的名单,产生方式,以及联系方式等,相关方面的人士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界对代表的干扰。这种说法和解释,实在令广大消费者难以信服和接受。此外听证过程几乎都是在封闭的过程中进行的,谢绝大多数媒体的采访,而且听证会的调价方案的依据也不向社会公开,使得消费者无法了解定价方案,没有办法和代表人交流沟通,这样代表也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消费者的意愿。这种关起门来高听证,存在很多暗箱操作,并且听证代表的声音大多不向社会“原汁原味”的公布。这与听证会的公开透明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2.3 价格听证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价格听证的重点就在于对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的商品价格的科学性进行论证。一方面价格听证的对象一般都是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公益或者自然垄断的价格,这些领域专业性很强。而消费者由于个人素质,职业,精力时间有限,所以很难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经营者的经营状况,不能全面的把握信息来源。所以消费者代表很难的听证会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通常只会从感性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从而影响听证会的效率。另一方面,价格听证会影响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所以经营者在申请调价的时候提供的信息和相关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倾向于调高价格。而不利于调高价格的信息和相关材料会被企业刻意隐瞒。所以在举行听证会时,企业经营者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是专业性过强的。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更不能提出有效的反驳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听证会势必造成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这样的听证会也是无效的。

2.4 价格听证笔录的约束力不强

价格听证会的实践已经表明:价格听证案卷的法律效力不明确,使得价格听证会逐渐流于形式。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听证笔录的约束力问题的话,价格听证会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价格法》就没有提到价格听证笔录,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方面采取模糊论的原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更没有提出如果违反听证笔录的话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样就使得听证会失去了作用。

3 完善价格听证程序的措施

3.1 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的法律法规

价格听证是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为了能更好的依法行政,应该对《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做进一步的修订,将其中原则性的内容进一步的细化,比如说是听证代表的产生,价格听证代表的比例,听证代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等。有了更完善的法律基础做后盾,价格听证制度才能更好的实施,保证听结果的严肃性,使其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美丽的“花瓶”。

3.2 提高价格听证的透明度

把所有与听证会相关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向全社会公开。包括参加听证会代表的社会背景、专业水平、年龄、学历、收入等,将规则和程序告知所有听证参与人,同时公布听证会的主持者、听证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垄断行业的成本问题,都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进行公布。各利益集团代表人可以在公众媒体上公开向社会作演讲,阐述自己支持和反对涨价的理由和意见,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向民众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保证公众民主选举的权利。公众只有在对价格听证的基本信息和动态及时掌握和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出他们心仪的,也就是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价格听证代表。在听证过程中,要对媒不受限制,完全公开,不搞舆论封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众对价格听证的监督作用,保证普通民众的权利不受到强势群体的侵害。

3.3 消除价格听证中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要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消费者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价听证过程中来,并且维护好自己的的知情权,使自己能跟多的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其次要给予听证代表平等表达的权利和充分的知情权。假如价格听证代表们没有发表自己意见或不能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或权利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仅没法实质性的影响价格决策,甚至连在举行听证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也是徒劳的,价格听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并且在多次召开的价格听证会上,很多消费者代表的言行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要么不给消费者发言的机会,要么给时间发言,但是因时间过短而导致消费者们无法充分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所以,在行政立法上,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明文规定给予每一位与会听证代表同等的尊重,也就是说每个听证代表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即使是有所限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在价格听证的时间上也要有所规定,在举行听证会之前代表阅读和熟悉相关材料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由之前的10天延长至30天。听证过程的时间也应有所延长。价格听证中代表们发言时间的安排,并不纯粹是个技术性的程序安排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价格听证会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一般来说,8个小时最为合适。同时,应该完善专业机构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在必要时依消费者申请,调查和评审事项。

3.4 制定新规则,提高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就目前我国召开的多次价格听证会而言,很多都存在着价格听证听而不证的现象,致使召开价格听证会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初衷没有很好地得到实现。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行政机关的裁决不以案卷为根据,则听证程序只是一种欺骗的行为,毫无实际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国外的“案卷排他性”原则,由法律来明确价格听证结论的的效力,也就是在价格听证的结果生效之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只能按照听证的结果进行最终的价格决策,不得依据其他结论或是有些代表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讲,案卷排他是以行政相对人的参与权制约行政人员的行政权利的一种制度保证方式。为此,根据这一原则,行政机关可以在听证记录以外,在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以外,认定案件中的事实,并以这样认定的事实作为裁决的根据。

参考文献

[1]于洪良,赵万清.解读价格听证[J].热门话题,2002,(5).

[2]李洪玲,杜辉.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缺失及完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上一篇:企业文化重塑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下一篇:论苏格拉底与司法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