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读“四大名著”,全凭孩子悟性

时间:2022-03-27 09:55:47

女儿小年二年级的那个暑假,我带她出门旅游,错过了散学典礼。回来后,才从她同学那里拿到暑假作业、安全通知书,还有一本《红楼梦》。

我大为诧异:“这是你们老师送你的吗?”心里浮起作为母亲的一点点本能虚荣:是老师看出她在文学上的才能,有意鼓励?

原来是期末有一个图书漂流活动,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再从中自选一本回家。小年说:“这本书谁都不要,剩下来了。因为我没去,就把没人要的书给我了。”这可真算应了这本书里林妹妹的那句隽语: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拿过来翻一翻,竟有上任主人小年同学的亲笔留言:《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好书,虽然它很难读,但它有很多好字好句。希望你会喜欢。

我问小年:“你想看吗?”

她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摇头。

少不读红楼,八岁更是太“少”了一点。我把书放到了我的书架上,和我的其他红楼版本放在一起,没有放在那个属于她的、全是少儿书的书架上。

半年后,她三年级的寒假作业里,有几道题目是这样的:《水浒传》里一共有多少位好汉?《三国演义》讲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红楼梦》里的三位主人公都叫什么名字?《西游记》里你更喜欢孙悟空还是猪八戒?回答并简述理由。

她一道题都不会做,举着作业来问我。我一时踌躇起来。

也就是说,按照出题目人的想法:三年级,是应该读过这些书的阶段了。至少是利用电视剧、小人书等其他方式,多少知道内容了。这是否意味着,小年已经掉队了?

我举棋不定良久,最后口述给了她答案。

关于少儿阅读,我长期的观点是:不是父母“让”孩子看什么书,而是在某个年龄段,把你觉得好的书放在孩子面前,他是会拿起来看的。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在文字的自助餐上随意取食,家长的责任是保护孩子远离火、提醒孩子油炸食物会上火、定下规则:冰淇淋一次只能吃一球……而不是把自己爱吃的食物给孩子堆一盘子。

那有没有可能,你推荐的书孩子不看?

我在小年面前放过《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屋顶上的卡尔松》,这是我童年的最爱,但她与我并非灵魂相通;我也放过《民国老课本》《给孩子们的诗》,她显然悟性不够,不是天生文艺范儿,她连《窗边的小豆豆》“彼得兔系列”这种众口一词的好书都兴趣索然。

但是这一次,我想我得承认:我可能是有意,没打算让她看四大名著。

初遇《红楼梦》的情景,我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过:搬一把靠背椅,再摞一张方凳,又加一张小板凳,战战兢兢地踮着脚尖,够着了够着了。我终于在大衣柜顶端摸到父亲藏起来的《红楼梦》,一身汗,两手灰……那年我十岁。

那本《红楼梦》,线装,竖排,繁体,是四卷本中的第三卷,^与尾都残了几页,故而第一面上就是:“‘柳家的果遣人送了一个盒子来。春燕接着揭开看时,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又是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

我一生的阅读爱好自此奠定。它是我童蒙未开时的初恋,也会是我地老天荒后的老伴。但某种意义上,《红楼梦》也确实起到了催我早熟的作用。那么早接触到情爱、使小性儿、恩怨爱嗔、相爱相杀,我毫无疑问地把自己认定是林黛玉,冷眼看同学和老师:你们都不喜欢我吗?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每个青春都会有伤春悲秋,有自以为的看破红尘,但在《红楼梦》里,这份情感被放大了。所有过家家都过得煞有介事,还不能分辨真实与虚构的我,也开动脑筋给自己起过风雅别名,我也想过要起诗社,只是出于羞怯,没好意思邀人……这些模仿精致其实粗陋的淘气,令我脱离我的同学们,他们爱玩的东西我插不进去,我满心的胡思乱想,没人想听。爱读《红楼梦》的小女生,怎么可能不寂寞?在最应该开始社会化的年纪,最应该去的广阔天地,没有我,我躲进了纸页间,躲进了《葬花吟》的纤小格局里。

我不知道小年将来要走哪条路,但我不想她走这一条:心的早熟,往往意味着脑的晚熟;感情的未老先衰,挡不住身体的蓬勃生长。

《水浒传》又如何?我最欣赏里面关于动作关于场面的描写,劈、斩、拧、抹、转……一个字令整句话活起来,几句话令一个人立起来。但里面的每个人,都是绿林好汉,滥杀无辜,对除了自家兄弟之外的人,冷血无情。

第五十一回有最恐怖的描写:美髯公朱仝被发配沧州,“见屏风背后转出一个小衙内来,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乃是知府亲子,知府爱惜,如金似玉。那小衙内见了朱仝,迳走过来便要他抱。朱仝只得抱起小衙内在怀里。那小衙内双手扯住朱仝长髯,说道:‘我只要这胡子抱!’”

当时的人,大概分别心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盛,对重刑犯也没多少防范。他既与孩子有缘,知府便欣然道:“早晚孩儿要你耍时,你可自行去抱他耍去。”――怀中金玉,岂可拱手送人?父母太幼稚轻信。

你以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吗?杀手与小女孩暧昧初生的情意;你以为是《小王子》吗?小女孩遇到老爷爷,开启了童话之旅。但不,噩梦之夜在七月十五中元节:“那小衙内穿一领纱衫儿,头上角儿拴两条珠子头须,从里面走出来。朱仝托在肩头上,转出府衙门前来,望地藏寺里去看点放河灯。”

水浒好汉,千方百计要诱他上梁山,他百般不从。一言不合,便起杀心。“只见小衙内倒在地上。朱仝便把手去扶时,只见头劈成两半个,已死在那里。”是李逵杀了他,轻描淡写,如拍死一只蟑螂。

到此时,朱仝也认了:“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只是小衙内最后一句话是对他说的:“你快来,我要桥上看河灯。”他忘了吗?

我能给小年看这个吗?我如何向她解释:杀戮可以极之轻易,在那古老时代,孩子的生命廉价如芥子,可卖可杀可,可以做很多,我们这个时代,连对动物都不会做的事。

于是,关于四大名著,我的想法是:少不读红楼,不想孩子太早沉缅于情爱;少不读三国,不想孩子整天学着勾心斗角;少不读水浒,不想孩子迷恋打家劫舍的暴力美学――只剩西游最人畜无害,等小年读完《哈利・波特》,我可能会向她推荐一下。

上一篇:教孩子走丢了怎么办 下一篇:西部农民工返乡潮调查:60后与90后不再愿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