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本土舞蹈进高校课堂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27 04:04:04

云南本土舞蹈进高校课堂的实践研究

摘要:自2006年全国“文化艺术院校奖”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首设“舞蹈教学精品组合课”比赛项目以来,各地纷纷推陈出新,充分挖掘本土舞蹈素材,打造精品教学组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云南各院校也更加重视对民族舞蹈素材的收集与整理,组织编写民族民间舞蹈教程、利用本土舞蹈文化资源与舞蹈教育相结合。但是在本土舞蹈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如何能够实现实现学校办学与传承发展本土民族文化的双赢,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本土舞蹈 云南高校 教材建设 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

一、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的必要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地位显耀。截止目前,仅舞蹈类已拥有部级保护项目24项,省级63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地位显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促进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就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与教育功能而言,云南的本土民族舞蹈进课堂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自20世纪中期以来的民间文艺热;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21世纪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民间艺术始终持久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的是文化历史的延续,是祖国的“文化瑰宝”。云南艺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科教兴舞”的重要职责。本土舞蹈进入课堂,能够使他们掌握民族艺术,培养他们自觉保护、和尊重、传播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意识,“从而激活民族文化活力,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使民族渗透到头脑、精神乃至生命之中”。

二、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舞蹈先驱的努力下云南出版了第一批民族舞蹈教材,如《彝族舞蹈》《傣族舞蹈》《傈僳族舞蹈》《白族舞蹈》《花灯舞蹈》等,他们的默默付出为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如何以本土文化为根进行原有教材的提炼与整理,从而体现当今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教学的需要,云南地区高校会从全国各舞蹈高等专业院校引进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基础扎实,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为舞蹈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学习过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或许迫于教学压力,教师可以照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但单一化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出来学生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云南本土舞蹈进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重视本土教材建设

1.从传统舞蹈中整理教材

云南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便有一批舞蹈前辈深入民间开始收集素材,创编舞蹈,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本土教材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新时期,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云南还有很多民族的教材值得挖掘,编写本土教材、发扬民族文化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继续不断学习、探索,从传统中提取舞蹈元素,采用科学的现代技术,编写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本土教材。

2.从实践中形成新的教材

新时期,在多元文化的构建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更动与发展。“如芭蕾舞、性格舞、现代舞以前在国外便有现成的教材,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习惯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改编与创造。唐满城、李正一两位教授从原来古典舞课中身段部分发展形成了一门身韵课,既强化了传统舞蹈风格,又具有创造性的形成了一门独立新课,为古典舞找到了出路。”我们应该根据新的情况,实时而度,取其精华,丰富和发展原来的教材。

(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

云南是节日仪式、宗教活动最多的省份,常常伴有仪式音乐与舞蹈。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会打起鼓唱起起欢乐的歌,吹奏动听的芦笙、葫芦丝,弹起心爱的弦琴。少数民族的音乐不仅旋律动听,词曲也非常文化底蕴与民族特征,与舞蹈的结合不仅能凸显仪式文化氛围也有助于对舞蹈内涵的理解。

鲜艳美丽、色彩丰富的少数民族服装是云南的一到靓丽风景,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是能被文化实践者理解和认识的重要符号。古人也有“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服饰在治国兴邦中的重要作用;五彩斑斓的手工绣品、风格各异的村落建筑、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创世神话、美丽的歌谣故事,都蕴含着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该充分借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尽自己所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为多元、广泛、充实。

(三)科学培育本土教学人才

云南地处西南边塞,与发达城市存在着不可比拟的区位经济劣势。但是也有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一方面:云南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基础。另一方面:边区少数民族地方院校,横跨着众多的学科门类,民族历史、民俗信仰、民族文化对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重视本土教师的培养

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引导地位,是“指挥棒”,舞蹈教师本人的舞蹈知识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到学生成才的质量。本土舞蹈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觉走向民间,扎根生活,应当意识到,“民间文化的真正主人是民间文化的实践者。”虚心向老艺人求教,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理论水平,尽量做到“博”而“专”,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透过舞蹈引领学生探究其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内涵。

2.重视本土学生的培养

学生是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和传承的中流砥柱,关系到未来舞蹈发展的方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为了保存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有更多的人才为之做出贡献。目前,云南已有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云南民族学院也通过民族学生的招生,尝试民族舞蹈本土化教育之路等,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不懈努力。

四、结语

云南民族舞蹈在经历了岁月的浸润与提炼,如今正以自己的独特的形式走向世界,民族自觉和民族自尊正在加强。传承和发扬本土舞蹈文化,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高校舞蹈教育应该紧紧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舞蹈资源,在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科研创作上进行创新,积极将本土舞蹈资源引入课堂教育,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办学与传承发展本土民族文化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小明,黄跃国.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研究[J].艺术百家,2005,(05).

[2]廖明君,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J].学术访谈,2006,(04).

[3]刘金吾.云南舞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黄满芳.音乐学专业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教育,2009,(09).

[6]王建民.人文关怀与民间文化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7,(02).

上一篇:浅析乐团指挥中肢体语言与情感的表达 下一篇:试论灯光设计与舞美设计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