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构建研究

时间:2022-03-27 02:16:11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构建研究

摘要:大学精神代表着大学的生命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其特殊性给大学精神的构建提出了挑战。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构建的基础和环境,阐述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失大学精神的症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精神战略目标

契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大学精神,在院校开始起步发展之初便能给院校注入一种内在力量,激活师生共建发展,能使院校获得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大学精神当然也是其生命力的代表,也是大学质的规定,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大学精神使大学名副其实,有大学精神,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大学精神有发展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大学精神可以称为大学素质教育之魂。”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构建的基础和环境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新兴的办学方式,不管是战略的制定,还是具体的教学工作的组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特点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的构建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1.宏观环境使得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缺失

在社会经济转型和改革浪潮中,市场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断的向院校渗透,对师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教育教学的浮躁源于社会和市场的浮躁。社会文化被世俗化传播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文化一些虚伪的道德、意义、信念给人们的沉重枷锁,让人们能够在经济转型中的中国,更容易以轻松的心态轻装上阵。但是,现在刚成年的大学青年,还没有完全的能力从被打碎的传统文化上站起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中观环境使得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构建继承性不足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在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9%提高到15%。”在这一政策的拉动下,近年来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数目连年增加(详见表1)。

表1近五年中国高等院校数量变化表*

年份(年)

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数量(所)

普通本科院校数量(所)

普通本科院校年增长数量(所)

2010

2417

792

--

2011

2429

820

28

2012

2492

844

24

2013

2494

879

35

2014

2246

919

40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据统计

可见,我国高校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而构建大学精神是需要历史沉淀的,只有经过历史洗礼的大学精神才能对在校师生有极大的鼓舞,甚至在学生毕业以后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微观环境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构建力不从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教学资源短缺,院校硬件设备筹建不足,管理组织方式需要提升等等。这些具体的繁重的工作事务使得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分身乏术,容易忽视大学精神的构建。而构建大学精神是一套系统工程,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校之初,面临具体事务和改革的压力,容易对大学精神的构建无暇进行系统思考,力不从心。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缺失的症状

1.“教”与“学”的矛盾凸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在高职高专的基础上成立,师生都在适应转型中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的变化。原来直接面对职业的教学方式改变了,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学时增加,相对而言,减弱了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也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于不能直接感受基础知识有用性,不能接受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出现不重视课堂学习的情况。没有大学精神的支撑和激活,这一矛盾尤其突出。

2.师生进取心理不足

现在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成长道路较为平顺,物质普遍地成为了大学生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尺。缺乏内心信念支撑的大学生,如果进入了缺乏大学精神的院校,容易出现依赖性强,面对挫折不能调整自我的心理和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师的生活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渐增。教师职业是一个独立性高、工作对象差异性高、示范性强,时空无限感强的职业。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升格”以后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教学资源匮乏而量化指标跨度变大,压力容易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缺乏来自院校大学精神的支撑,便会缺乏积极进取的心理原动力,于工作生活不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构建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行指导,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保证大学精神的构建行之有效。明白大学精神的构建不是简单的确定一个口号,而是把大学精神的构建当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多层次的构建,丰富其内涵,使之契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发展目标,才能保证大学精神和院校的相互之间良性的影响,赋予院校对校内师生和对社会的吸引力。

2.重视物质硬件条件的建设

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离不开物质条件的保障和硬件条件的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教学硬件设备的完善对师生参与教学活动有着直观有效的激励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强大的物质条件也是服务学生的关键因素。2012年,深圳大学的前校长章必功因为某银行只招“211工程”学生的招聘启示,为了保护本校学生受到公正的对待,下令撤回学校在此银行的所有存款,最终迫使银行很快改了招聘启事。章校长的办学理念先进不提,若深圳大学只是一所物质条件匮乏的院校,此举必不会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

上一篇:黄瓜DV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童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