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多说多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时间:2022-03-27 04:22:10

多读多说多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点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多读,为学生创设交流的环境,并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通过合理的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重视习作的练习,从积累中厚积薄发,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使“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关键词】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多读文本 坚持习作练习

当前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且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有的讲重视人文性,有的讲重视工具性,有的又说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争论来争论去,课改已经十几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来回转圈,难以让人满意。这些理论层次的争论,当然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其实,对于“语文”二字,叶圣陶老先生早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解放前分别为《国语》和《国文》课,解放后合在一起为“语文”。我的理解是:学习语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使用母语,能够在口头和书面中完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听懂他人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

口头表达是语文教学多年以来一直轻视的问题,因为哪一级考试也不考口语表达,不像考英语还要有听力和口语。这一点,教材的编写者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语文课标和教材中安排“口语交际”这一内容。不过,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如果考试的指挥棒不变,那么口语的教学依然会是语文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教学和日常测评中,语文教师应该负起责任来,加强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首先,要重视文本,让学生多读文本,多背文本。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成千上万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篇文章,应该为学生精选大量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更能培养语感,可谓是一举多得。第二,要创设表达交流的环境。人是群居的,只有在人群中才能学会交往,增长见识。所以在学校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充分的、良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而不是为了表演而交流。第三,切实做到与社会、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学生理解得才最好,记忆得也最深。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编排表演课本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第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口语表达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不考,语文教师也要考,如背诵、转述、自我介绍、口头描述一件事、一个物体,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表演等,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充分地展示。当然也要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口语表达的提升。

学生的书面语表现形式主要是作文,写好作文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并且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文章了。为什么学生写不出作文,更写不出好作文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阅读积累得少,练习得少。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如电视、互联网,学习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音像来学习语文,可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不如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帮助大。音像的学习太肤浅,学生不用深入用心体会就可以看懂,同时因为音像制品已经是制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已经固定了的模式,所以不可能有和阅读相提并论的效果。比如读《红楼梦》,每个人对凤姐都可能有自己的认识,可是看过电视剧后,在大家的心中,凤姐就是邓婕,邓婕也就是凤姐了,很难再有自己的理解。要想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就是多读文本,这里的多读,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多,还要做到对一篇文章反复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在语文教学中真的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学生就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教师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多练、多写,坚持习作练习。只有多写,才知道怎样写更合适、更恰当,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魏书生先生就要求学生写作文从零开始,不给学生设框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正的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想写的,学生逐步练就了“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能力。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激起学生写的欲望,使“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只有有了厚实的积累、要写的冲动,学生才能爱写,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书面语的学习也就能很好地完成了。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母语的教学,其中既有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也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去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将语文教学与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沈阳出版社,2000

【3】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4】叶圣陶,张圣华.叶圣陶教育名篇.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5】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与低碳相约 下一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