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依特斯阿肯巴提西·霍木夏女士的创作风格

时间:2022-03-26 07:34:30

论阿依特斯阿肯巴提西·霍木夏女士的创作风格

摘 要:巴提西・霍木夏是19世纪末活跃在哈萨克阿依特斯赛坛中的著名艺人,她的阿依特斯风格极其独特,雄辩的力量超群,在当时族群文化素质比较落后、封建意识蔓延、妇女的社会地位遭受践踏的时期,巴提西・霍木夏阿肯以超强的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站在社会的一个高度,通过阿依特斯平台针对很多社会问题、部落争议唱响了战斗的凯歌。文章基本上以赞评她的社会贡献为主线。

关键词:阿依特斯;风格;文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32-01

巴提西・霍木夏是19世纪末活跃在哈萨克阿依特斯赛坛中的著名艺人,至于她出生于何时何地?至今没有详细的资料证明。我们根据巴提西父亲的远方亲戚,现呼图壁县供销社退休干部再依丁・木哈马迪提供的一些零散的资料推测,巴提西・霍木夏约1888年生于哈萨克斯坦的坎德尔勒,1908年迁移到呼图壁县,后嫁到阿勒泰福海县,卒于1956年。属中玉子阿巴克克烈大部的依铁勒小部中的奎也克部,叶勒托克的子孙。父亲霍木夏・强格尔是位小有名气的阿肯、脱口秀,曾多次代表阿巴克克烈部落参与山、水、地的争端,倍受当地人们的一致青睐。母亲努尔亚西汗・朵勒夏提也是位阿肯,属阿巴克克烈大部的建帖开小部的塔斯比克人。

巴提西・霍木夏在哈萨克阿依特斯赛坛上是享有名望的阿肯,这与她父母从小对她艺术天赋的认可和栽培有一定的关系,要求她积极参与各种阿依特斯竞技。把女儿作为家族的楷模,给她提供最好的机会。而她本人也醉心于阿依特斯艺术,无论什么时候,与谁竞技她都能准确无误地抓住对方的弱点,语言表达流利,想像力及其丰富,全力表现了高尚的阿肯品德。不言自明,阿肯这门才艺对哈萨克人来说本身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骄傲。虽然她参加过很多阿依特斯竞技,遗憾的是作品几乎流失。目前遗留的关于她的阿依特斯作品中只剩下《巴提西・霍木夏和阿布萨德克的阿依特斯》、《巴提西・霍木夏和提的阿依特斯》、《巴提西・霍木夏和夏热甫汗的阿依特斯》等几组作品公布于众。

通过以上珍贵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完全可以肯定巴提西・霍木夏是中国近代哈萨克阿依特斯赛坛上当之无愧的优秀阿肯。二是巴提西・霍木夏的生平简历基本一致,三是至于巴提西・霍木夏出生地目前有一些争执,有的资料说在哈萨克斯坦的肯德尔勒出生,有的资料则说在呼图壁县出生,我们认为第一个说法比较合理。

我们在着手撰写巴提西・霍木夏的阿依特斯作品研究的时候,首先走访了呼图壁县文体局和几户长老的家,其后走访了福海县文体局和几户人家,通过调研采集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找到了《巴提西・霍木夏和艾萨维的阿依特斯》、《巴提西・霍木夏与加德克小伙子的阿依特斯和卓合陶乌(苦歌)》、《巴提西・霍木夏和热马赞的阿依特斯》等最珍贵的资料。

阿依特斯艺术是植根于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土壤中,富有民族精神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思想及艺术上,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是哈萨克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从口头诗学角度看,它属于民间文学范畴;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它具备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从民族艺术特性角度看,它是哈萨克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就像穆・艾外佐夫说的那样;“在古代勇士们靠自己的力气和勇气与敌人奋战在战场上,而阿依特斯阿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同样参与声势浩大的舌战。两者都可称为我们民族的英雄。①阿依特斯作为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习俗习惯、婚姻制度、等都在阿依特斯艺术中有所反映。哈萨克阿依特斯不仅运用语言的艺术,描述了社会现象的各个层面,而且从题材、演唱形式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哈萨克传统文学的多元现象。

巴提西・霍木夏也不例外,她的阿依特斯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婚姻、山水地的争端、部落间的贬损和争执占多数。《巴提西和马合买提的阿依特斯》就是其中之一,该阿依特斯作品已经收录到《阿肯阿依特斯》集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后再次收录到《哈萨克阿依特斯》(近代卷)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共43个诗行,暨巴提西22个诗行,马合买提21个诗行。

巴提西・霍木夏女士的阿依特斯作品几乎都具备很强的代表性,之后的近现代阿肯阿依特斯多多少少受过她的影响,尤其女士阿肯们受的影响较深。阿肯阿依特斯虽然没有戏剧那样的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但阿肯双方的多次挑剔、对立中均有新鲜的故事,有开始、发展、结尾,听众盼望它的结尾,巴提西・霍木夏女士的每一场阿依特斯竞技几本构成了完整的台戏情节。

注释:

①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1946年) 哈萨克作家,哈萨克科学院院士,《阿拜之路》的作者.

参考文献: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2]哈萨克文化天地[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动画形象在品牌传播中的优势 下一篇:初探宝鸡剪纸的民俗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