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3-26 11:04:35

上蔡县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上蔡县是一个平原农业大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驻马店市管辖,常年小麦种植面积9.3万公顷左右。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小麦根腐病的危害朝严重方向发展,特别是苗期感病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病害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

幼苗。黑胚严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尚未出土,芽鞘即变褐腐烂。轻者幼苗虽可出土,但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色黄绿,生长不良。

叶片。幼嫩叶片或田间干旱或发病初期会产生外缘黑褐色、中部色浅的梭形小班;老熟叶片,田间湿度大以及发病后期,病斑常呈长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上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叶鞘上为黄褐色,边缘有不明显的云状板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白色斑点,湿度大,病部亦产生黑色霉状物。

穗部。灌浆期开始出现症状,在颖壳上形成不规则形病斑,穗轴及小穗梗易变色,一般枯死小穗上黑色霉层明显。

籽粒。籽粒在种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以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的长条形或梭形病斑较多。

二、病原及浸染循环

病原为禾旋孢腔菌,属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均为苗期侵染来源。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浸入而造成颖壳变褐枯死,颖片上的菌丝可以蔓延浸染种子。

三、发病原因

上蔡县小麦根腐病苗期发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小麦播种过深,其次是连年连作和种子带菌率高。

播种过深。上蔡县9.3万公顷小麦采用旋耕机整地的占麦播面积的90%以上,耕层为10~15厘米之间,播种过深,深度6~9厘米,不利于小麦的发芽与幼苗生长。田间调查表明:当播种深度达到6厘米以上时,出苗不良,长势变弱,抗病性降低,田间发病较重;播种深度大于或等于9厘米时,出苗困难,易产生缺苗现象,且田间病害严重。

连年连作。上蔡县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主要为小麦、玉米,其次为小麦、大豆等。小麦连作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连作也会造成田间病原物多,有利于病害发生。

种子带菌率。一般来说,种子带菌率高时,幼苗和成株期的发病率越高。

品种抗病性。小麦生产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

其他因素。生产实践证明,每667平方米的P2O5施用量小于或等于6.5千克时,田间受害较重;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可受害严重;此外地温和土壤黏重程度也会影响发病程度,土壤愈黏重发病愈重。

四、防控技术

深耕整地,提高整地质量。用大型拖拉机或深松机械进行深耕,破除犁底层,耕深23~25厘米。大型犁耕后旋2~3遍,耙耢2~4遍,使土壤细碎,上松下实,底墒充足。深耕解决了耕层过浅造成的小麦播种出苗后发黄、吊死的问题,可增加土壤耕层养分,加厚活土层,促进小麦根系深扎,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

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整地前,在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4方每667平方米的基础上,施N13千克、P2O58千克、K2O6~8千克,以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与肥力水平,提高作物抗病性。

选用优良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百农矮抗58、西农979和周麦22等作为主栽品种。

药剂拌种。用敌委丹(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毫升+50%辛硫磷乳油15~20毫升,对水150~250毫升,拌麦种10千克。拌种后堆闷5~8小时,晾干后播种。

适期播种,控制播量。半冬性品种播期以10月8~20日为宜,弱春性品种应根据品种的强弱程度不同来调整播期,一般播期为10月13~25日。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75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6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3~67毫升,对水常规喷雾兑水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或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4天喷1次,连喷2~3次。􀲾

上一篇:经营农作物种子引起的法律责任问题 下一篇:一帮废柴玩转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