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文学交流特点探析

时间:2022-03-26 06:38:58

中越文学交流特点探析

摘 要:中国与越南自古就有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文学交流更构成了二者交流的主要内容,从越南无名氏选译唐诗成《唐诗绝句演歌》至其回流,我们对中越文学交流的特点可略窥一二,这种交流具有明显的双向性,带有强烈的民族化色彩,同时文学交流并未仅仅停留在文学、文化的层面上,它反过来又促进了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交流。

关键词:《唐诗绝句演歌》 双向 回流 民族化

翻开任何一本论及中国和越南关系史的著作,我们都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中越之间有着绵长悠久的交流历史和传统。唐朝盛世--不仅是中国各方面繁荣的见证,也是中越文学交流史上辉煌的有力见证,而作为盛唐标志的唐诗,则更无可取代地成为了中越交流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越南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唐诗的学习、翻译和介绍,但《唐诗绝句演歌》一书的出版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为展开后文论述的方便,下面先对《唐诗绝句演歌》作一介绍。

《唐诗绝句演歌》是一百多年前由越南无名氏从唐诗中选取56首而成的,原文为汉喃文对照,诗歌体式为六八体,巴黎法国图书馆有抄本,此抄本有26页,所选诗皆为七言唐诗,书中题有"后学东山居士校"字样。所选的56首诗为:《蜀中九日》(王勃)、《铜雀台》(刘廷琦)、《送梁六》(张说)、《凉州词》(王翰)、《清平调三首》(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苏台览古》(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殿前曲(春宫曲)》(王昌龄)、《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秋怨》(王昌龄)、《长信春词》(王昌龄)、《闺怨》(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庐溪别人》(王昌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春思》(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贾至)、《苜蓿峰寄家人》(岑参)、《逢人京使》(岑参)、《山房春事》(岑参)、《赠花卿》(杜甫)、《绝句》(杜甫)、《送宇文六》(常建)、《别董大》(高适)、《凉州词》(王之涣)、《桃花溪》(张旭)、《寒食》(韩枭)、《枫桥夜泊》(张继)、《江村即事》(司空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宫怨》(张益)、《石头城》(刘禹锡)、《乌衣巷》(刘禹锡)、《十五夜望月》(王建)、《汉苑行》(张仲素)、《登楼》(羊士谔)、《闻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雨淋铃》(张祜)、《渡桑乾》(贾岛)、《夜雨寄托》(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杨柳枝》(温庭筠)、《江楼书怀》(赵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天陇因题》(许浑)、《宫怨》(司马礼)、《华清官》(崔鲁)、《边词》(张敬忠)、《西施石》(楼颖)、《淮上别友人》(郑谷)、《无题》(崔护)。

看完《唐诗绝句演歌》的内容,我们不免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其只选这56首而不是更多?为什么只选取了七言绝句?为什么将之译为六八体?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并结合《唐诗绝句演歌》内容的特点及越南诗歌发展的特点,来对中越文学交流加以简要地探讨。

首先,中越文学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至隋唐,越南一直处在中国封建统治之下,是古代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原的文人也多到越南旅居并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唐诗对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尽管968年越南独立前,这种一国境内的文学之间的往来或许还谈不上"交流"二字,但毋庸置疑,那一段历史为之后的中越文学交流开启了一个良好的传统,这一点至少可以解释越南无名氏为何选取唐诗的疑问。

其次,越南人对中国文学的态度是有选择的吸收。《全唐诗》录有唐诗四万多首,而越南无名氏仅选取其中56首,且尽心选取了七言绝句,从中我们便可对这种选择性吸收略见一斑。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背、耳熟能详的诗句却被抛弃,反而选取了一些即使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也不一定会熟知的诗句,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警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唐诗绝句演歌》却选取了其《蜀中九日》,诸如此种情况还有很多,如选李白的《苏台览古》、王昌龄的《西宫春愁》等,更有一些诗人及作品是我们在文学史当中所根本没见过的,如羊士谔的《登楼》、楼颖《西施石》。

第三,强烈的民族化倾向。一方面,开头已提到说《唐诗绝句演歌》原文是汉喃对照的。首先我们来略为了解一下越南喃字。喃字是一种模范汉字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用汉字字形来拼写越语语音的文字,也称作"字喃"。由此可见,喃字也属于汉字体系,汉字与越南俗语乡语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唐诗绝句演歌》中已把七言绝句的唐诗译成了六八体式,六八体是一种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韵文题材,讲究格律和平仄变换,以六言八、言相间为主要句式,有"六八六八"和"七七六八"两种,无论哪种句式,都只有28个字,这与唐诗七绝的字数是一致的。

第四,文学交流总是双向的,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意义上的双向是指一国文学流传至他国,同时,他国文学也流传至本国。从传播过程上看,《唐诗绝句演歌》仍符合这一路线。《唐诗绝句演歌》原文为汉喃对照,新出版的则是中文、喃字、现行越语三种语言的对照,而且每首诗都增加了注释,由此我们便可对中越语言文化的交流有所了解。

第五,翻译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南无名氏选译唐诗与中国学者注译《唐诗绝句演歌》的目的不同。《唐诗绝句演歌》是由北京大学颜保教授在巴黎法国图书馆发现的,他精通越南文和喃字,这使得他能比别人更好地翻译此书,并且还为每首诗作了注释。译者及其自身的素质在文学翻译交流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第六,中越两国的交流集中在文化方面,文学交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对推动两国的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今年正值中越建交62周年,中越两国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番成就,在工农业方面都有广泛的技术合作;文化方面,两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的交流,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是现实的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李未醉:《简论近代中越文学交流》,贵州社会科学

李未醉、余罗玉:《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霍松林、周振甫、周汝昌:《唐诗鉴赏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一篇: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 下一篇: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