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的环境开放课程

时间:2022-03-25 08:42:04

信息时代下的环境开放课程

一、开放课程在环境教学中的发展机遇

1.国内

>> 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课程 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学报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时代下的数码文化 探析信息时代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论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职能的转变 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 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信息时代环境下的专科院校思想教育探究 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创新 微课程: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途径 数字信息时代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信息时代侦查通信课程的教学探索 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 浅析信息时代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刍议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信息时代下的应用数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时代视角下的论文剽窃治理 信息时代下的高校保卫工作探究 浅谈信息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信息时代下的环境开放课程 信息时代下的环境开放课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任南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开放课程在环境教学中的发展机遇

1.国内外开放课程的发展历程

(1)国外开放性课程发展。开放性课程,全称是Open Course Ware(OCW),包括“开放课件、开放内容、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获取、开放课程”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通过课程获取方式以及课程本质特征对开放性课程进行了诠释。

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历程。早在1969年,英国就成立了开放性大学;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正义”的开放课,当时注册学生超过14 000人;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推行开放课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教育资源活动,对世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开放性课程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11年秋季,慕课(MOOC)开始兴起,掀起了全球开放性课程的高潮。

(2)国内开放课程发展。我国开放课程的发展也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包含“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可以说我国的开放课程的起步还是相对较早的,但与真正意义上的MOOC还是有差别。2010年,部分门户网站和网友自发翻译了一些国外网络公开课。2011年,复旦大学率先推出国产网络公开课,首位走上复旦大学网络公开课讲坛的是台湾王森教授,其“执拗的低音”获得广泛好评。此后,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免费向公众开放,可以说是对公众开放的起点,至今已评审出一千多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已建设特定平台进行课程传播。

国外开放课程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自身创办的网站,而我国的开放课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希望通过某种组织或某种形式来实现集群优势,其中比较优秀的有“爱课程”网站(iCourse)。该网站集中了“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学习社区”等相关内容,平台具有有效的交互性,不断提升公开课程的互动性。其中“视频公开课”主要体现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则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

2.环境开放课程的需求日益增大

从形式的需求来看,开放课程也非常重要。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仅有少于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还有一些环境突发事件,如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水污染等,时常见诸报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民众了解环境类相关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

同时,环境学科与许多学科息息相关,包括能源与环境、建筑设计与环境、交通与噪音防护、传染病与环境等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需要非环境领域的工作者对环境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

3.环境开放课程与传统教学对比

传统环境教学主要面向在校学生,课时设置一般不少于2年,主要讲解环境类本科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环境知识,课程讲授与考核评估相结合,社会认可度高。环境开放课程则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课时一般不长于10周,关注的往往是热点环境问题,采用视频讲授的形式,社会认可度较低。

总体而言,传统教学知识系统全面,但学习群体较窄,学时较长;开放课程适于大众,时间短,着重于社会热点问题。开放课程和传统教学各有优势,互补促进环境学科发展。下一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开放课程使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4.环境开放课程对环境学科的促进

(1)学科教学发展。在开放课程平台中,课程材料需要面向全世界公开,接受全世界各领域学习者的反馈,这就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课程材料,进而又促进了传统教学的发展。在2005年的一份MITOCW报告中显示,32%的教师认为参与开放课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发展

(2)学科自身的前沿发展。开放课程需要本领域、本专业教师之间积极互动。一门课程可能需要与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相关教师进行沟通,开放课程平台将全世界环境领域的学者密切联系起来。环境开放课程将全世界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公布于网络以供学习,有利于学科内部交流,促进专业学术前沿发展。麻省理工的报告指出,开放课程教师中有42%提升了本专业知识与能力。

(3)学科与其他领域合作中寻求发展。环境学科与化学、农业、微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联系紧密。开放课程为各学科专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世界各领域学习者建立联系,促进学科交叉合作范围。环境研究者需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开放课程,不同领域的环境课程学习者需要积极沟通,开放课程平台内各学科之间也需要交流,从而促进环境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二、环境领域开放课程现状

1.国外环境开放课程概况

(1)全球化平台。国外环境开放课程主要依托于Coursera和edX两大开放课程平台,全球共有3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了环境类开放课程。

(2)多样化课程。Coursera和edX两大开放课程平台开设了44门环境类开放课程,共包含环境经济学、水处理工程、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与健康、环境生态学、海洋学、气候学、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9个环境领域的相关方向。通过分析发现,国外的环境开放课程方向丰富,覆盖范围广,关注的多为全球性环境热点,课程设置偏于理论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

(3)全流程交互式学习。从目前来看,国外的环境开放课程形成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称为“全流程交互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分为五个部分:课前准备――免费注册,课程目录介绍、课件笔记预习;视频授课――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邀请嘉宾进行视频案例分析和讲座;评估测试――需完成作业并记录于电子档案中,需经测试方可进入下一部分学习;学习社区――通过论坛或社交媒体进行交流讨论,全球性的学习社区;结课证书――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后,提供结课证书。

全流程交互式学习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真实的学习感受。学习者需要按时上课并提交课程作业。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都将记录在自己的电子档案中。二是积极的人机互动。在Coursera平台中,学习者会被要求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以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三是个性化的辅导。在开放课程平台中,助教会分析出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指导,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化辅导。四是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讨论。

2.我国环境开放课程情况

目前我们国家的环境开放课程主要依托两大平台:一是“爱课程”平台(iCourse),该平台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知名度较高,平台交互性较好,科普性较强,专业性相对较弱;另一个是“中国高校环境课程网”,是由教育部、环保部等共同建设的,平台建设针对性强,专业性较强。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在环境开放课程设置方面,MOOC现在还比较少,但是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有一些。在“爱课程”平台上目前一共有19门与环境有关的视频公开课,涉及16所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与环保”、北京林业大学的“令人憧憬而困惑的生态文明”、清华大学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人文与公共意识的课程,以及南京大学的“环境学原理”、河海大学的“当今环境热点问题”、中南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等关注原理与热点问题的课程。我们希望在环境类MOOC建设方面开展一些工作,推选一批名师,根据不同课程建设一批适合于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MOOC。

在“爱课程”平台上目前有环境相关的资源共享课26门,涉及本科和高职高专2个层次;网络教育方面只有分栏,没有具体课程。其中本科教育层次分为理学和工学,高职高专层次主要是环保类的课程。从现有课程来看,环境类资源共享课已形成良好专业基础,但专业深度及热点有待加强;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课程方面出现短板,有待加强。

在授课形式上,目前我国环境开放课程视频资料为主,电子文稿为辅。课程时长平均半小时左右,每门课程均设置5~6课时,视频播放时,将教师的讲解内容与板书内容自然切换衔接。电子文稿主要是围绕课程视频展开。 三、中国环境开放课程平台挑战与发展

1.面临的挑战

我国环境开放课程发展比较迅速,但也存在不足。环境开放课程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课程建设。目前侧重理论灌输,缺乏多样性授课,理论性、灌输式、精品课网站如何转变为实践性、启发式、社交网站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同时,我们还缺乏高质量、专业性的授课,需要建立一批资质一流、分工明确的主讲团队,建设一批涉及广泛、专业性强、水平高深的课程。

二是课程推广。我们现在缺乏广泛的平台建设,下一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由单一平台向多平台转换,由单一高校向强强联合转换,由专门课程网站向社交网站转换。

三是课程评价。目前缺乏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建设配套的评价、认证体系,构建从零互动到交流平台的实时互动机制。

2.开放平台建设的建议

(1)高校联盟。有很多高校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水、大气、固废、生态、计算机、海洋等),推出各自优势课程,联合建立统一开放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课程考核即获得现实中的学位学分,实现不同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推广平台应用。

(2)平台拓展。环境专业与土木专业、材料专业、计算机专业、能源专业等相关专业联系紧密,可以通过学科联合的方式,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开放平台,使知识更加深入与全面。而且,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领域的知识理解的程度不同,应该按照分层分类的思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程度的课程。这样一来,开放平台能够更加权威、全面。

同时,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积极与企业联合。可以邀请环境领域专家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与环境领域知名企业联合制作相关课程的工程实践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

(3)技术支持。针对目前开放课程平台的不足,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专业化课程网络管理团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能否发现优秀的教师、充分实现师生的互动,需要很多高校和相关单位共同完成。

上一篇:苏教版数学教材使用 下一篇:浅谈历史情景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