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05龙塘至巢湖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

时间:2022-03-25 06:52:35

S105龙塘至巢湖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

摘 要:阐述了S105龙塘至巢湖段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分离立交区、沿线设施区、取弃土场区、施工营地区以及施工道路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并进行了典型设计。

关键词: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350-01

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原则

(1)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全面布局、科学配置。

(2)减少对原地表和植被的破坏,合理布设取(弃)土(渣)场,弃土集中堆放。

(3)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置临时性防护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扰动及产生的弃土。

(4)注重吸收当地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

(5)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在临近城市区道路两侧的植物措施,可结合景观要求适当提高标准。

2 分区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

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划分为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分离立交区、沿线设施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以及施工道路区7个分区,根据不同分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各自地形地貌、地质、土质等特点提出水土流失防治要求。

2.1 路基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

2.1.1 植物措施

(1)填方边坡和坡脚。

填方边坡土壤为填充的弃土、弃渣、土质疏松,在布设生物措施前,需清理整治覆土,并施一定量的有机质。

(2)中央隔带。

由于中央分隔带土层薄、立地条件差。因此,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对废气排放有抵抗、容易修剪、生长慢、生长一致的常绿树种,且高度控制为1.6m,单行株距4.0m,蓬径为0.5m。2.1.2 临时措施

(1)路基临时排水。

在填方路段,由于填方边坡坡面土壤松散,抗冲性差,当路面汇流沿坡面下泄时,易对坡面表层土壤造成严重的溅蚀、面蚀和沟蚀,甚至形成冲沟而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路基也造成破坏。为此,本方案提出如下临时排水措施。

(2)填方路基边坡临时覆盖和拦挡。

填方路基施工结束后,如不能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的施工,遇汛期可采用密目网对路基边坡进行苫盖,需密目网约.3.0万m2。

(3)表土剥离及临时堆置。

公路主线路基填筑前需剥离表层的耕植土(老路不需剥离表土),路基表土剥离总量7.77万m3,用作路基绿化种植土,临时堆放于路基占地范围内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临时堆放时耕植土堆放边坡控制在1:1.5左右,堆高3.0m左右,采用袋装土临时防护,袋装土采用开挖的土方装填,编织袋防护高度1.5m,需袋装土1050m3,编织袋10500只。为了减少堆放过程中因降雨击溅造成的水土流失,需在堆体表面撒播狗牙根草籽进行临时防护,约需狗牙根草籽186kg。

2.2 桥涵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

主体工程设计中对于穿越店埠河、鸡裕河、柘皋河以及较小的河流均采用围堰施工,在河槽一侧填筑围堰,另一侧导流,导流需考虑河道过流能力,应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计算;对于穿越较小的沟渠,施工时限短,在枯水季节施工,将上下游拦截,设置围堰。

围堰顶宽1m,高度3m,边坡1:2。围堰施工过程中,应作好围堰外坡的防护措施,保证围堰稳定,分别在上、下游围堰边坡采用袋装土防护,需袋装土约600m3,编织袋6000只。

2.3 分离立交区防治措施设计

分离立交区临时防护措施,主要包括:

(1)连接线挡水土埂。

在分离立交施工中,在连接线填方路肩边缘顺路肩设置底宽0.5m、高0.2m的挡水土埂,防止汇流直接下泄冲毁路基。土埂长约3694m,土方填筑369.4m3。

(2)临时边坡排水沟。

沿线路纵向每间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一临时性边坡排水沟,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与工程设置的纵向排水沟相连,采用梯形断面,底宽为40cm,边坡1:0.75,深40cm。排水沟长约740m,开挖土方148m3。排水沟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经核算,断面能满足排水要求。

(3)填方路基边坡临时覆盖和拦挡。

连接线路基施工结束后,如不能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的施工,遇汛期可采用密目网对路基边坡进行苫盖,以防降雨、径流对路基边坡形成的溅蚀、面蚀和冲蚀。考虑重复利用,需密目网约2000m2。

2.4 沿线设施区防治措施设计

沿线设施施工中剥离表土0.10万m3,临时堆放在该区域占地范围内,在其四周布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断面尺寸与路基工程及分离立交区一致,需开挖排水沟240m,共开挖土方48m3,排水沟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经核算,断面能满足排水要求。排水沟需与路基工程排水沟相连。临时堆土四周采用袋装土拦挡,共需袋装土约360m3,编织袋3600只。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主编.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海口港开通南北干线集装箱班轮的必要性研究 下一篇:油菜种植密度对产量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