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3-25 06:06:31

试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国内金融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日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中的市场主体,其行为决定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然后在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定价体系;金融创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00年9月大额外币存贷款利率放开,拉开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序幕。过去1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逐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在人民币存贷款方面,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扩大了银行的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则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此外,还于近年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而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所以,利率市场化不可排除国家货币当局的的间接调控,应该是政府保持调控权的利率决定,即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由金融交易主体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水平、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无法突破上限管制,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使得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格局进一步形成,负利率导致的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产市场、商品市场,从而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成为共识。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有利于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客户在选择银行时,除了从服务质量、金融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考虑外,价格将是左右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定价策略无疑会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加大,商业银行也更多的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使其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其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因此,商业银行非常重视稳定存款规模并使之适度增长。在实际业务中,存款规模一直是考核商业银行业绩的主要指标。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商业银行有了自己的存款利率定价权,为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存款,银行会倾向于提高存款利率;在取消贷款利率限制后,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易的透明度大大提高,银行为了增加对高品质客户的竞争力度,只有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优质客户,银行间的竞争就主要反映在贷款价格上的争相降价,这将直接导致信贷收入的下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大部分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在利率市场化后一旦利差空间缩小,银行的利润将大幅减少,甚至出现经营上的困难。

3.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的竞争出现新格局

统一的资金价格使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明显区别,各家银行只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着过度竞争。放开利率限制使商业银行不需要通过原有的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吸引客户,而是更加关注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根据经营成本制定出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资金价格,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以赢得客户。商业银行之间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银行将会破产或被兼并,形成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竞争格局的演化。

4.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外部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家放开利率控制,通过市场配置资金,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减少政策变动给普通消费者和银行收益造成的不确定性,并且国家将为推动利率市场化而出台一系列的发展措施,这必然会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形成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融资工具品种齐全、法律和经济监管手段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使之能方便地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和运用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借助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当中,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国际银行业最先进的定价手段确定我们产品的定价,是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下放到商业银行后,适当且合理的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业务优势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定价,应该是参照了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能够保证银行的资金和服务成本得以补偿并实现一定的利润目标,考虑了地区和客户差异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除了要更加精细地考虑各项成本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参考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与运行态势,了解竞争对手的定位和经营策略,在不偏离市场一般利率的情况下,制定出一个能给客户和银行自身都带来效益的定价。在定价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各种模型,定价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建立合适的定价模型,运用数据定量模拟出价格。

2.推动金融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传统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将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发展中间业务则是最佳选择。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不会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需动用自有资金,降低了资本金对银行业务的限制,提高了利润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通过发展、咨询等中间业务,还能够更好的服务客户、联系客户、稳定客户,从而促进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收入近70%以上来源于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非利差收入,发展水平越高的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越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好银行的十分重要的标准。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金融创新业务的广泛开展。为了规避管制,美国银行业推出了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如大额可转让存单、欧洲美元、银行商业票据、可转让提款通知账户、自动转换储蓄账户以及回购协议等多种金融创新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迅速推广的。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推出了各类理财产品,但所谓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了一种变相的揽储手段,还是一种在利差水平上的低层次竞争,金融创新的能力和力度远不及发达国家。银行要利用本身的人才和市场优势,充分研究市场和同业,吸收国外同行的经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加强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公司的产品合作,发展金融咨询评估、企业投融资顾问、个人理财、保管、承兑贴现、信用卡等业务,重点开发风险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中间业务品种。

3.构建全面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国际上通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规避与评价四个过程,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并增强相关信息系统和软件设施建设。

首先,针对目前金融风险趋于复杂的情况,银行应该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以便能及时实现数据的收集、监控,为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有效支撑。其次,建立与我国现阶段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及时测度各项变量指标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常见的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var 值分析,通过概率判断利率风险方向并测定利率风险大小和范围,要注意数理模型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对计量模型的解释一定要体现实践的意义。

再次,建立起利率风险预警与处理机制,综合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及时采取对冲措施,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并增加业务收入。目前基本的利率衍生工具可选择的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并可根据实际组合这些金融基本衍生工具,实现金融创新。

最后,适时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结果进行评估,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逐步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上一篇:浅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研究 下一篇:中国技术监督杂志第3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