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探讨

时间:2022-03-25 03:43:19

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探讨

摘要:指出了自我国各类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价格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欠缺完善的流通管理体系。因此,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是保证品质、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农产品集中产区的大量形成、物流的快速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型超市逐渐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的主要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超市和食品商店流通的生鲜农产品数量占80%~95%,并且其销售毛利润能够维持在20%以上。而我国许多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纯利润不到1%,大多数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其亏损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15%,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超市构建的“生鲜”供应链不够规范和稳定,流通效率十分不理想。而且由于超市“刻意压低生鲜农产品价格来吸引顾客”的经营理念,长期压制着农产品超市零售的发展。

2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购买的流通过程呈现多元交叉状态,如图1所示。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有产地批发企业、销地批发企业和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各参与主体在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尽其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菜困难的难题,但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流通环节冗长复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发展。

问题 3.1 超市生鲜农产品运营成本高,价格优势减弱

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超市需要经过农村经纪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消费地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供应商—超市。冗长复杂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严重压缩了超市的盈利空间。我国生鲜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保存和储存较为困难,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营成本。超市不仅要为“生鲜”开设相对较宽敞的摆放空间,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冷藏保鲜、包装、现场加工等一系列的处理,特别是果蔬类农产品,挑拣分类的工作都由人工完成,产生较多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在基础设施、税收及日常支出方面的花费,生鲜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超市农产品价格平均比农贸市场高出30%,个别品种甚至可达100%,大多数消费者仍然选择传统的农贸市场。这样削弱了超市的价格优势,制约了超市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产品超市零售的发展。

3.2 损耗严重,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新鲜程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考虑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生鲜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大大限制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不同的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脱节问题,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最终品质。根据发改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每年至少有1.8亿t蔬菜烂掉,而发达国家损失率在5%以下。损耗严重,保鲜困难,主要是因为供应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以及运输贮存技术不到位、冷链系统的建设不完善。我国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是在进入超市后才采取保鲜措施,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大量鲜销产品每年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在运输中腐烂的损失高达750亿元。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不仅其新鲜度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3.3 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物流体系信息化程度低

据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储藏能力可占到商品总量的70%~80%,而我国仅为25%左右;英国冷藏保鲜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约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而我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我国从事生鲜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绝对数很大,但多数参与者组织规模小,层次低,作业活动分散,管理效率不高。超市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缓慢,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落后,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运输为主,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滞后。再者,生鲜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网络平台不完善,信息设备落后,传播媒体及网络发展缓慢。物流配送发展落后和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 提高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

4.1 建立超市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农贸市场所考虑的是眼前的利益,与农产品供应方、零售企业、消费者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考虑到以后长远发展的问题,而超市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超市的长期利益。超市同供应链各节点组织的长期稳定关系将会增加供应链各方面的利益,以协调一致的供应链关系为基础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应,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和效率。超市应借助于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和战略联盟,交易各方相互协调合作,减少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费用,提高超市的价格优势,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2 创新“农超对接”模式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经营主要有3种模式,即“农贸市场”模式、“农改超”模式、“超市+生鲜区”模式。在“农贸市场”模式中,个体商贩具有经营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但是农贸市场管理不规范,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农改超”模式中,生鲜农产品有质量和包装标准,购物环境干净整洁,但其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生鲜农产品价格和耗损率较高,品种不齐全。目前发展最为成功的是“超市+生鲜区”模式,其经营过程中生鲜农产品种类多,质量安全也有保障,安全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符合规范,消费者认可度和依赖度高。目前各大超市基本上都有生鲜区,且面积较大。创新农超对接的经营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将实惠留给消费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的农超对接模式发展得较为成熟。沃尔玛采用“沃尔玛+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和“沃尔玛+合作社+农民”两种模式,提供销售平台和稳定持续的订单,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家乐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的产品来实现农超对接,在直采部门专门配备了“农超对接协调员”,帮助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质量管理。麦德龙主要通过探索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新模式来实现农超对接,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教他们如何采摘和包装蔬菜,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符合消费者最安全的要求,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4.3 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

生鲜食品经营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鲜活易腐产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合理有效地控制产品库存量。通过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各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各环节高效链接,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损耗,加快流通周转速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新鲜度,控制超市的存货和损耗,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超市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保证生鲜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使生鲜农产品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同时,建立与生鲜农产品物流各环节有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将各信息系统联网,提高信息的反馈速度,增强物流供应链的控制力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刘李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07(1):24~25.

[2] 郭红莲. 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初探[J]. 物流技术,2008(9):29~31.

[3] 朱 磊,赵 迪.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经营创新浅探[J].现代财经,2009(8):64~69.

[4] 李伟伟. 关于生鲜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思考[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3):39~44.

[5] 吴 力.促进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2009(8):15~16.

上一篇:葡萄(vines)作为观赏植物的综合利用探讨 下一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