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2-03-25 01:10:38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摘要:建国初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坚持了群众路线,取得了其执政史上的辉煌成就。坚持群众路线是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场、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反过来又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成败和政权稳固。建立人民制度、反对、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干部蹲点等是建国初期极具特色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其对于中国共产党化解脱离群众的风险,长期执政,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即坚定人民群众主体论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整顿党的作风、干部深入群众、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执政的渠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等。

关键词: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010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其生命线。建国初期,在执政根基未稳、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堪称其执政史上的辉煌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正确地坚持了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的关键时期,在通讯异常发达、交通更加便利、群众路线执行条件愈加优越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却面临着逐渐丧失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和足以动摇其执政根基的脱离群众的风险。要化解风险,长期执政,党依然需要重申和坚持群众路线。对建国初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就当前的执政党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下,建立在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以此为理论基础,形成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它第一次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提到突出位置,并把其作为分析和观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立足点,不仅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统治者剥削和压榨对象的错误思想,而且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非理性、非组织,难以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错误论断,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以及由此自然延伸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权力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等在内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是否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群众观,不仅关系到其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而且内含了决定其兴衰成败、政权能否稳固的基本理论前提。

(二)群众路线

以为代表的老一代领导人,始终坚持、倡导和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工作方法有机统一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领域。

在一些文章和会议上曾多次就群众路线作了重要论述,在《农村调查》一书的序言中,他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790在这里,重申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眼睛向下,对群众满腔热忱,拜群众为师,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并倡导共产党员尊重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获得真知。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要求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也就是要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10941095党群关系不仅关系到党是否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决定了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最终胜利。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2]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群众路线也成为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作为老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一员,刘少奇同样对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的报告》中,他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清晰地概括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四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转变的新形势下,刘少奇又多次强调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 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执政全国后,一些干部处处讲究生活上的享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恶习,刘少奇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指出:“只有打掉了这种官气,彻底纠正了这些恶劣作风,党同群众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加强。”[3]刘少奇的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内容。

总之,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丰富发展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为谁执政、谁来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以及谁评价和监督执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清和践行了群众路线对执政党兴衰、政权稳固的价值和意义。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建国初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上一篇: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研究学生的需要 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被举报文档标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