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

时间:2022-03-24 05:24:04

摘 要:有着诗圣之称的诗人杜甫,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现实主义写作诗人。为了表达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常常将自己亲眼见到的灾害景象写进诗作当中,用震撼人心的诗句抒发着自己对贫苦劳动者的同情,对人类命运坎坷的唏嘘以及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最发自肺腑的痛斥。本文通过赏析杜甫水灾诗、风灾诗,对隐藏在杜甫诗句中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探讨了杜甫的灾害制作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和独特价值。

关键词:杜甫;水灾诗;风灾诗

杜甫的诗是现实的反映是古代文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他生活的朝代不仅在政治上由盛转衰,而且天灾不断。杜甫有心为国为民效力,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期待着能够为唐朝君主所重用,却无奈仕途坎坷。直言进谏敌不过朝中权贵,一片诚心战不败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使杜甫的诗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他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唐朝浓郁的爱国情感,因为爱国却无法效力而悲伤;因为爱民却无法保护而悲伤。这种悲伤在他的灾害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杜甫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1这首诗就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在这首诗中,杜甫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百谷”,出自《书・舜典》中“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一句,是对天下所有粮食作物的统称。所谓“漏”,是形容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字。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员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但是杜甫并没有被这样惨重的灾难吓倒,诗尾处“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两句就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杜甫苦中作乐战胜灾难的情怀。尽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着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间摘到大大的蟠桃,钓到水里兴风作浪的巨怪,帮助贫苦百姓战胜水灾。还有杜甫的《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1]这首诗是写由于被连日大雨阻碍,诗人不能和好朋友岑参一起结伴在重阳节共同饮酒赏菊,十分的遗憾。诗中表达出对人民遭受天灾的同情,表现了杜甫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在思念友人时都会发出对苍生百姓的关心。《秋雨叹》三首,记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天降大雨,持续了六十多天,百姓田中的庄家都被大雨淹没,连居住的房屋墙舍也都倒塌,人民深受其苦。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第二首写了连绵不断的秋雨摧伤农作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不顾人民的死活,只想讨好唐玄宗来邀功,就专门把完好的庄稼献给唐玄宗谎报说大雨并没有损害农作物。玄宗信以为真,于是灾情日益严重却没有人敢如实上报,因此杜甫感叹“无消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并且流露出了对上层统治者昏庸统治的不满。其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垢后土何时干。”第三首是在感伤自己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帮助百姓的痛苦,并同时感叹人民所遭受的灾害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缓解。这三首诗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寓意深切。诗中详细的叙述了当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描写大风的诗,多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壮志未酬,悲凉郁闷的感情。比如在《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这首诗中,杜甫没有直接写风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和破坏,而是从自己对于和王将军之间难得一见的会面被大风耽误得不得不无限期推迟的事情出发,描述了风灾给人们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诗中有“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一句[2]。这句话本身是对杜甫行为的一中描述,讲述的是他在焦急的等待中不止一次地观看天气变化,等待着与朋友会面时刻到来时焦虑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是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而被寄予浓厚感情的恰恰就是当时巨大的风灾。“数看”表明杜甫为了早一点见到朋友多次观看天气变化的频率高,可是多次观看竟然都是“雾”乱“云”的天气状态,说明当时风沙之大已经遮天蔽日,让人看不到空中的白云。而“时听”则准确地表现出杜甫耳边频繁不绝地传来树枝被大风吹断的声音。“风”折“木”,这原本就是非常罕见的,在大风天气才能见到的自然现象,可如今耳边却时不时地传来树枝被风吹断的声音,更是生动地艺术地再现了风灾天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在成都时居住的茅屋被大风破坏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从诗中描述的词句来看,杜甫的茅屋是一座“三重茅”的宅子。相比起贫民百姓只有两层茅草搭建的房屋来说,已经属于“加厚加固型”了。可是“高风怒号”直接将茅屋“卷”走,足见加厚加固的茅屋在如此大风的面前也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杜甫的感叹看似是对自己房屋被破坏的无奈,但是词句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平民百姓生活的担忧。他这加厚加固的茅屋都能被风直接卷走,何况那些房屋质量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呢。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杜甫诗句中独有的神韵。“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3]这首诗出自《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杜甫喜欢的楠树在狂风暴雨中倒下使他无限落寞,把自己的命运与楠树的命运相连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更展现出诗人任博大的胸怀。这两首诗没有正面描写风灾,却将风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的酣畅淋漓。

杜甫的灾害诗作给我们当代的灾害文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灾害文学的核心应该是在灾害中反映的人的感情,正如诗人杜甫诗作中展现出的恻隐之心一样。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杜甫的灾害诗作作为灾害文学这个大的体系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课题,值得我们相关专业学习者学习与探究。(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2]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3]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上一篇:浅谈《侯粟君所责寇恩事》中粟君与寇恩的收入... 下一篇:正月二十三“燎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