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与“乌合之众”

时间:2022-03-24 05:41:13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微博,作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至今方兴未艾。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微博年,自此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然而,微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的,网络流言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事件甚嚣尘上,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微博使用者媒介素养不高的事实。文章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学,以新浪微博为例,简要分析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54-02

勒庞在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对运动中的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铸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在勒庞看来,一个人一旦进入了一个群体,其独特性会在聚集成群的过程中逐渐被同化直至消失,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逐渐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一、微博与“新浪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于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最早诞生于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国内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平台,新浪微博正是其中翘楚。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beta版,成为国内首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

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大众、信息门槛低的新型信息传播平台聚拢了广泛的大众,三言两语的表达,或是现场实录,或是情绪宣泄,或是灵感突发的记录,或是自娱自乐不一而足,逐渐构建成了一种即时分享生活、即时传播信息的“心理群体”。

二、微博平台中的“乌合之众”

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有相对明晰的界限,但是在网络时代的微博平台上,这种界限逐渐模糊了。在微博平台中,用户同时具备了传者和受者双重身份。这无形中增加了微博用户的力量,那么,微博信息传播中的用户们是否是“乌合之众”呢?如果是,他们又具备了哪些特点?

(一)传受一体的“无名氏”——“微博心理群体”

3亿,是针对中国微博用户的最新统计数据。这一数字,与目前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人口总数相当。3亿,是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1%,由此可见微博在中国之盛。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组数据,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就征服了中国人。

在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世界第一的背景下,在微博显然已成为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群体的情形下,谁也不敢轻视微博的力量。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的一件事是,至今为止,不论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广播,虽然其中的部分名人、政要选择了通过实名认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仍然是匿名。这种匿名制无形中暗合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阐述的“无名氏”这一群体。

勒庞认为,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从而表现出一种无意识中的原始状态,“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由于群体的同一性和隐藏性,使得隐藏在群体中、并被抹去个性的“无名氏”意识到“法不责众”使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二)“乌合之众”的强大力量

在勒庞看来,匿名的“乌合之众”是极具力量的。这种力量不论是起着正面的作用,还是负面的作用,但是其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推动力却让人不得不叹服。7·23动车事故、郭美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李娜夺冠、石门坎公益活动、陈光诚、免费午餐、官员直播开房、小悦悦、药家鑫、织里抗税、李双江儿子打人,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他们,是中国迅速崛起的、赢得越来越多关注的社交网络——微博平台上的2011年度不可忽视的事件或人物。

这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或者是曝光,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微博平台上的网民们,正是他们强大的舆论压力督促了中国一步一步地前进与改革。

前面我们也说了作为群体的人们易受暗示和传染,个人对自己力量的感觉会在集体中被无限的扩大,这不仅是个人心理认知上的幻觉,通常这种幻觉也会促使群体显示出现实中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产生令人敬仰的英雄,更有可能促成令人恐慌的暴行。这种现象在微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由于微博具有进入门槛低这一特点,语言暴力、人肉搜索、谣言和炒作等“微暴力”也在随之上演,甚至在某些“网络推手”有组织的煽动中上升为“多数人的暴政”,“杀人”于无形。

勒庞认为,“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所谓“无意识”指的是缺乏理性和推理能力,判断力低下,欠缺深思熟虑。用这种说法来描述如今的微博暴力事件十分贴切。从章子怡“诈捐门”引发网民讨伐、到方舟子和韩寒的大论战、再到近期沸沸扬扬的“甄赵纠纷”,均引发双方粉丝在微博上的持久口水战,严重污染了公共网络空间。其间,舒淇更是“躺着也中枪”,遭到众多网友翻旧账的围攻谩骂,最终只能黯然删除微博躲避灾祸。

“群体不仅冲动而多变。数量上的强大使它感到自己势不可挡。对于群体中的个人来说,不可能的概念消失了。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发酵蒸发了大众的理性。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人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并且在不遗余力地施行自己执念中的“正确”与“正义”,这显然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理性在此时已经消失无踪。

上一篇:新时期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特别事故中的人大特委会调查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