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3-23 07:36:43

关于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 要: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项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实际上它也是用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全新的机制,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出版企业管理模式的结合,来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出版企业必须转变思路,确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出版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出版企业关注,所以,通过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目标、手段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相关论述,希望以此为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分析基础,为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意义;目标;手段;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52-02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整合的基础,是加强财务集中监管的有力手段,为企业领导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数据、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管提供支持。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现代化的体现,是核算全面化的要求,而“数出一门”是数据准确性的保证。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管理规范,统一资源调配,强化决策和经营考核,强化利润目标和成本控制,实行账务公开、责权相对独立、计量单位和报表格式统一、考核决策一致的财务管理原则,以方便企业进行财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这样,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3.财务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财务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核心,财务工作必须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面向企业、面向发展、面向未来,树立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开拓发展的思想,根据以人为本、机制创新、政策推动的方针,切实进行管理模式变革,而管理模式变革和管理工具的改善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本身包含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管理工具的改善两个方面,要提高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借助于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方面具有现实意义。这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能够减轻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金成本、节省物料、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绩等。国内众多大型企业集团的经验表明,成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确实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总体目标便是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一套安全、规范、统一、实时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当前财务管理业务的内在需求,其建设目标如下。

1.建立标准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标准化的财务信息化平台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化和信息化的首要目标和前提。包括了统一软件和数据接口、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方式和统一的报表格式,并在满足不同会计核算制度需求的前提下,统一会计科目、代码和会计政策等。

2.建立有序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监督职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对资金合理统筹调度、配置和使用,改善资金架构,解决资金短缺与沉淀并存的问题,掌握企业资金流向,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运营风险和使用成本。并实现追溯查询、远程查询等功能,全方位对单位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结合内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产生风险。

3.优化出版流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将为出版流程的优化带来明显的改观。出版流程的信息化,首先实现了信息共享,编校、印刷、发行环节的大量信息随时掌握,有利于对新图书的准确定位。其次,动态的经营信息将得到有效的管理,这也是流程信息化的成果。再次,流程信息化使信息使用者进行数据分析,开发出决策支持系统,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围绕着编务、出版、营销、财务四个重要的环节,对出版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提高以编、印、销业务为核心的编辑选题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的集约性和可控性,实现编辑、出版、营销、财务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出版社的管理向管理会计时代迈进。

三、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手段

1.实现图书单品种核算,促进出版企业管理细化

实现单品种核算,对于出版企业的首要意义就是管理细化。大多数出版企业以前都是粗放型管理,除了生产成本采用单品种核算外,其他项目在账务中都采用简单化处理。例如,库存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滞后,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编录经费的核算无法实现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的合理分摊;在途商品不做账务处理,与客户对账不及时,核算不到位,给企业带来经营损失和经营风险。这些都造成了对图书的核算不够细化,从而使得数据的呈现和汇总都十分困难,不能真正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单品种核算后,对于一本图书,甚至某个印次,从整个生产流程到财务核算流程来看,各项数据完整清晰,生产成本、应分摊费用、库存数量、在途数量、销售金额、销售成本、利润情况、亏损情况以及资金占用情况等,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信息化系统中。基于这样的账务核算数据,对于编辑个人和部门的核算也就有了准确的方法。其次,财务管理要实现信息化,促进出版企业必须规范管理。信息化要求各种核算提前,这给管理也带来了相应规范的、积极的变化。例如工价的问题,以往出版社虽然有工价规范,但是一般都是以印厂的结算单为结算依据,这一方面造成核算滞后,另一方面也相对被动,即印厂不结算,出版社至少是财务部就不知道图书准确的成本。实现单品种核算后,将工价计算引入系统,在出版印装通知下达的同时,即图书的工艺确定后,马上计算图书的工价。这给管理带来了相应的好处:一是真正做到工价的结算以出版社为主,而不是以印厂的单据为结算依据;二是财务对印刷成本的记录不再局限于已经开具发票的,那些未开票但也需要支付的费用,可以暂时计入应计生产成本,财务也能做到核算控制,从而真正解决出版社的“应收”和“应付”的问题,实现事中控制、事后核算。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可以随时查询到单品种的盈利能力和单品种的盈利贡献率,这对图书的生产控制是巨大的改变。

2.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图书库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成果来管理存货已经成为当前出版企业进行图书库存现代化管理的当务之急,而建立信息化平台,是实现图书库存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在整个图书库存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系统是所有工作的枢纽,起着组织和安排作用。系统数据可以进行图书库存结构的分析,计算图书经济生产批量、最小库存量、最大库存量等库存管理指标,及时反馈给编辑和出版部门,据此安排图书出版、再版、重印等图书生产计划。同时,在企业整个业务流程及物流部门内部流程中,所有相关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得以实时传递、相互贯通。比如,将发行人员收到的图书征订发货单及时传递给储运部门,保证了图书配货发货工作的及时组织和安排;将出版部门的图书印制单准确地发送给储运部门,使之提前做好库位与人力安排,以保证新书的安全及时入库。信息系统记载着每种库存图书的具体库位,在配货时,系统将会自动给出每一种库存图书的库区货位,让储运人员面对成千上万种库存图书能够从容应对,了如指掌,因而可极大地提高物流部门的工作效率;储运部门及时将图书入库与发货信息反馈给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发行等有关部门及客户可以随时查询、掌握每种库存图书的入库、发货、库存余额等具体情况。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了出版企业图书出版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为出版企业成功实现以图书的最小库存量满足最大销售周转需求创造了条件。近年来,许多出版企业都纷纷引入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其图书库存管理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既降低了图书存货成本,提高了效率,又在服务质量上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形成了出版企业新的竞争力。

3.建立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出版社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为财务核算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财务核算做到利润到部门、利润到人,与编辑及发行的效益目标密切挂钩,可以有力地推动出版企业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四、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充分准备,慎重实施。建立信息化系统需要科学的论证与详细的规划,不能仓促上马、急于求成,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不能只考虑当前的业务需要,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否则会造成系统缺乏前瞻性,不断修改甚至推倒重来,造成资金、人力与时间的浪费。

2.认真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由于各出版企业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目前市场上还缺乏适合各出版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通用商品化软件,而承担开发任务的公司一般专长于信息技术应用,但对出版业务并非完全熟悉,因此,开发出的系统功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经常需要修改。因此,需要认真筛选,并要考虑到服务支持和延续发展。

3.要不断提高出版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否则无法满足信息化应用的需要。信息化应用需要出版企业员工掌握并不断提高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能。由于他们不仅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还是该系统的信息提供者,如果缺乏计算机使用技能,对信息数据标准缺乏了解,就无法保证系统数据的质量,这样的信息系统是不可靠的和效率不高的。

参考文献:

[1] 张其友.关于出版企业加强图书库存管理策略的思考[J].大学出版,2007,3(55).

[2] 单品种核算对出版社的影响[J].云因信息通讯,2006,12(18).

上一篇:企业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浅探 下一篇: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