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引起文化变革论文

时间:2022-03-23 04:48:01

营销引起文化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在跨国营销中采取灵活且务实的营销策略,在适应异国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国文化的创新。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变革,进行文化学习、文化适应和文化创新。

论文关键词:跨国营销;文化学习;文化适应;文化创新

当今世界,一国的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经济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表现。纵观经济强国,无一不拥有一批跨国企业叱咤于国际经济舞台。WTO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成长为国际经济巨人的机会,但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在欧美企业的母国与其展开竞争,尚须国内企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分析国内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历程,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在适应异国市场的文化环境、运用我国的文化优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失败的案例都与此有关。因此,我国企业应该采取灵活而且务实的营销策略,去学习、适应不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把我们的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同时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根植到其他国家。

一、文化学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无止境”,这样的中国古语还有很多,它反映出中国有着好学的民族文化,如今我们的企业站在国际巨人们的面前还只有孩童般的幼小,这要求我们的企业更要致力于在跨国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学习。

(一)必须学习外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文化适应和创新

第一,本土化是跨国公司的胜利之本。跨国公司在踏上中国国土的第一天就将中国本土化策略贯彻得淋漓尽致。利用中国本土化优势首先在于能够唤起中国受众的共鸣。它利用中国的民族性展现出一种中国受众所熟悉的文化,使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才有能力完全知解。而且,由于本土化是相对小众的,或相对传统的,本土化表现或内容就往往会被蒙上一层神秘、奇特的色彩,容易博取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跨国企业一到中国大多立即采取本土化的战略,以博得中国受众对品牌、对产品的亲切感,来消除文化不适。

第二,学习跨国公司政府公关、本土化亲善战略。跨国公司通常在未进入中国或者扎根中国后,都会采取政府公关的形式,以期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减少本企业在中国由于政治因素而遭受挫折的可能,另一方面,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关系,使他们对本企业及其产品产生好感。摩托罗拉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巨额投资向高层表明扎根中国的决心,与中国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从2000年开始,摩托罗拉主动承担起改善并协调中国与美国政府的关系,支持中国加入WTO,支持中国申办奥运会。又主动投资西部,投资希望工程,支持中国教育事业。摩托罗拉的努力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其企业品牌随着“社会好公民”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

(二)汲取和学习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

中国近几年来涌现出许多跨国经营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尝试过失败,但他们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从学习和思考中做出正确的抉择。中国烟草代表团为推广中国烟文化,在美国的商品展览会门口公然敬烟,遭到反感,对我国营销界震动不小,营销者开始关注起对国外文化的学习。自象电池将“WHITEELEPHANT”作为品牌名称,兵败欧洲,因为在那里,白象被视作不吉祥的象征。这些都说明我国企业在营销方式中必须注意文化适应。

此外,海外“本土化”是我国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的一道“坎”,我国许多优秀企业一进入海外就开始实行海外本土化战略。海尔、TCL都任用了大量海外本土人才,在海外建立了生产、研发、营销机构,模仿海外企业的方式建立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这样他们的产品也成了海外人民青睐的产品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放弃自己最优秀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去迎合异国文化。海尔用它的价廉质高的“中国造”,同样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尊重,海尔三位一体的当地化市场创新模式和对“品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核心价值的“海尔化认识”使张瑞敏在哈佛讲台前赢得掌声。

(三)学习国际惯例、各国法律,遵守国际行业准则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对法律和契约的意识淡薄,而恰恰相反,大多国家对法律和契约遵守的要求几乎接近于苛刻,在中国一纸合同对商人的制约或许远没有在国外市场上那样严格。这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这对我们的跨国企业提出了必需的学习和适应要求,否则很可能会使商业信誉扫地,无奈地退出国际市场的角逐。而且各国的法律繁多,且不尽相同,仅对广告法的不熟悉就会导致整个营销方案的全盘失败。各国法律对媒体的限制,会使我们文化传播受阻。我们惯用的价格战会被认为是不正当竞争,我们每推出一样新产品时都要考虑有没有侵犯别人的专利。我们只有学习和遵守这些规定、准则与法律才能防范于未然。

二、文化适应

文化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大量的信息,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减少由差异而造成的冲突。

世界上有文字的文化超过450种。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以及对商品和服务的感知方式都烙有自己的文化印记,使得消费者实际很难被取悦和满足。文化差异导致了更细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程度越高对营销的适应要求也就越高。正如AlmaWintu—Wimsatt博士指出的那样:“在不了解对方文化观或是道德观的前提下就进入国际市场是十分危险的行动”。并且从宏观上,对于今后的全球市场而言,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到海外“本土化”,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它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因此,相对于不同的文化,我国企业应该采取灵活而且务实的营销策略,依靠人才当地化,选择适合目标市场国的内部组织管理形式,生产适应当地消费者嗜好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文化下的消费者。

(一)人才国际化

文化上的当地化适应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中人才在思想上的适应。因此许多跨国企业所迈出他们海外本土化的第一步就是人员的本土化,启用大量熟悉当地文化和市场的人才或者直接人才当地化。我国4A公司基本启用本土经理人,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99%的外籍员工+1%的本地员工到1%的外籍员工+99%的本地员工到100%的员工本地化的转变。这些优秀的企业采取人才本土化的策略,都为他们融人中国文化加快了步伐,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启用大量本土员工首先是因为本土人更了解本土市场的情况,在具体业务操作上使企业少走弯路,减少“不适症”的时间;其次,本土人更懂得本土的人文,更能接近本土的员工及消费者,并且有利于去除沟通障碍,降低人力资本。

因此,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本地化适应时就必须经历人才当地化这一过程。预先培养一批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才进入国际市场,然后启用部分当地人才,并逐步增加本土人才在整个企业管理层中的比例,直至最后完成人才全部本土化。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已经迈开了人才本土化的第一步,TCL成立TCL韩国控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韩国市场的营销和推广工作,为此专门邀请到安明俊(原LG韩籍高层管理人员)出任总经理。

(二)寻找适应目标国的组织形式

相对于国内营销而言,跨国公司不仅仅局限于把每个子市场管理好,更重要的是要将所有的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灵活的整体,每一个子市场都要在配合整个跨国性集团全球战略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尤其对于组织内部而言,由于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组成一个新的团体,跨国公司必须为他们的磨合付出耐心的等待和高额的协调管理费用。因此对于跨国集团来说,构建一个适应目标文化的组织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适应目标国消费者的文化,更是跨国公司在当地平稳发展的保障。

对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企业而言,我们不是采取一种松散型模式,总公司放任各国子公司自由发展(这样容易造成失控,全球战略目标不一致),就是采用紧密型模式,总公司对每一个子公司都进行紧密的监督(这样的子公司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很不灵活)。

如今的跨国公司推出了一种“整合网络模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协调内部组织的方法,能将松散型与紧密型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种组织模式中,母公司不用对每个子公司进行直接控制,只是有选择地对几个需要扶持的子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这样每个子公司就能自由地经营,按照当地文化的特点自行研发、生产、销售、招募人员,成为母公司思想、技能、能力、资源、知识的来源,而不仅仅是产品传递渠道的最末端或是母公司核心制定战略的实施者。各子公司之间也相互传递资源和信息,以保证配合母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步伐一致。

(三)生产研发适应当地文化

由于受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各地的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喜好有着巨大的差异。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与总的产品概念直接相联的。当文化不同时,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品味上。德国人的品位在本质上是根深蒂固的,它变化很慢而且具有持久品质,因而奔驰车设计变化很慢,且其处处加以平衡,使之看起来没有突兀之处。日本车设计注重细节,往往在近处端详十分美观,这与日本街道狭窄有关。而美国车在二三十米之外,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之美——整体美。适应当地消费者的文化,生产符合他们对产品特性、审美、质地方面偏好的产品,是一个企业在一国市场上成功的保证。

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时,必须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适合他们的东西,这样才能够避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新产品夭折;同时,由于原产地效应(由中国作为原产地生产的产品一般都被认为是低质的)很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对外扩张,所以我们必须从质量抓起,重金聘请国外技术人员与国外实验室合作,面对国际品牌的挑战,降低“中国造”在质量方面的差距。另外,在国外寻找合适的原材料,将国际市场同时作为原材料的产地,既降低成本,又能适应当地人对产品质地的要求,并且为其他市场提供廉价原材料。同仁堂为我们提供了海外生产的成功经验,他们拓展澳大利亚市场时,进行完全的当地生产研发而且将所有的原料提供都基于当地,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地鹿茸既优质又廉价,深受澳大利亚人们的喜爱,于是澳大利亚市场成了同仁堂鹿茸销售的主要目标市场和鹿茸原材料产地。

(四)营销方式的海外“本土化”

首先,一个好的品牌LOGO(标志),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要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化品牌,没有简化沟通的LOGO是不行的。为了实现与全球消费者的简单接触与沟通重塑LOGO势在必行。

其次,采取全球“地方化”策略。文化多元化与全球一体化经济趋势,使得跨国营销者在踏上异国国土的第一刻就开始思考适应当地文化的问题。当某个公司将其产品向一个新的国家推广时,为了增大成功的可能性,使产品和营销方式冒犯主人文化的机率减到最小,而又不能与跨国公司的统一的全球化战略相冲突,那只能创建一个全球化的战略主题对特定市场当地化,用一个公式简要表达,就是:

global(全球化)+locla(本土化):glocal(国际本土化)

它可以基本解决割裂全球化与本土化带来的错位问题(1)借助区域性文化(过于生辟的、小众的)传播对国际市场影响的无效;(2)进行国际营销时,不了解特定地区的民族习惯和风俗,甚至对该市场造成了民族伤害都未可知。

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全球”地方化。“全球”地方化就是寻求一种统一,尤其是在一些战略性元素上。诸如,策略方法已经地方化的定位问题上,这是一种“全球化思想,地方化行动”的战略。如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无数的连锁店,并提供标准化菜单,而它在墨西哥提供了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日本介绍了一种中国式炒饭,在澳大利亚提供羊肉馅饼。麦当劳把“全球”地方化战略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几乎未增加由于适应用户所需的成本的情况下,达到了地方化。这就是“全球化思考,民族化行动”的典型例证。广告文化特征的国际化与民族化要适时地结合在一起,方能达成广告效果。

三、文化创新

营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它反映了不断变化的文化,同时也反过来改变了文化,营销是引起文化变革的动因之一。

跨国性的集团公司多少觉得他们在顺应环境变化过程中肩负着积极改变环境的责任。在顺应过程中要改变国际环境却是很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国际企业彻底放弃,成为只拥有中国名字的彻头彻尾的外国企业;也有的企业坚持不放弃自身优秀的东西。适应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改变,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当我们真正要推向国际市场,让我们的产品、品牌.甚至我们的民族文化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全方位的本土化适应,而是文化创新,一种以本土化适应为前提的文化创新——在适应当地文化的情况下向当地的人们传递我们的文化,使她深入人心,或者,用我们最优秀的文化和当地最优秀的文化碰撞出一种更加杰出的文化。

(一)用长期的努力创造品牌,靠品牌创新独特产品文化

品牌包含着文化,品牌以文化来增加其商品附加值。品牌在吸收、借鉴文化时,本身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并引导消费者接受它成为某种时尚或产品的代名词。一个优秀的国际品牌包含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当消费者把品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文化差异也被消除了。正如消费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不是在抽万宝路香烟,而是在追求西部牛仔精神”,“穿皮尔一卡丹,是穿法国的典雅”,“戴金利来领带,是为了进入男人的世界”。

目前中国的国际性品牌只是风毛麟角,我们不能再轻视品牌的力量,固执地认为与世界商人同分一杯羹条件只需好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价格。中国已进入WTO,对所有优秀的民族企业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机遇的挑战,一次向整个世界展现自己,让整个世界知道我们品牌的机会。

但是塑造品牌,依靠品牌创造出一种文化,是一个长期、不容懈怠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长期的努力去塑造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并且,我们的品牌每到一处,必须实行文化本土化战略,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之中,以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挖掘消费文化内涵,在他们视我们的品牌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潜移默化地用品牌作为媒介将我们的文化传递给当地的消费者。

(二)注入中国优势文化,创新异国文化

这实际上是在注入我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异国文化的创新。要在异国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味地去适应他们,去彻底迎合他们的习惯、口味、审美观,这样“中国制造”永远不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所以我们必须在适应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注入异国文化,对当地文化做出中国化的创新。

中华民族古老神秘,令人向往。日本的文字,印第安人的图腾.以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唐人街上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克林顿访华期间强烈要求攀登长城,中国结、中国剪纸成为赠送外国友人的佳品。虽然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由欧美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世界,但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向往着。中国文化又是一种与世界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猎奇、时尚、突显个性的心态很容易使中国文化产品在国外掀起一种文化热潮,被人们接受。

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尽快与当地文化融合。认真学习当地文化,寻找最为合适的文化融合点,注人中国特有的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碰撞出一种既能适应当地消费者,又能使我们的品牌文化发扬光大的优秀文化,创造出属于企业和品牌自己的文化,掀起一种新的文化热点。

因此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老字号有着代表中国强势的文化,他们就像是一座座金矿,必须进行源源不断的挖掘才会有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只有对老字号企业改革,将他们的产品、品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进,以国际上优秀企业的标准来进行管理,然后把他们推向国际市场,使其成为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先行军,将中国的产品与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生活中,创造一种以“中国”为主题的品牌文化。

(三)在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对我国原有文化改进创新

这就是我们在适应和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原有的文化做出创新,让更好的文化指导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是重要的,但学习之后我们必须通过吸收,创造出一种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并不盲从,适应并不抛弃,在适应的过程中将异国文化优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结合,碰撞出一种更加优秀的文化.这是每一个跨国营销者需要去尝试的。

中国复杂的餐饮文化在美国由全聚德的入主改变。全聚德改变了一道菜从头到尾由一个大厨完成的中国传统餐饮文化,而是学习美国,将复杂的烤鸭过程分成几十道工序,制定几十种工艺标准,有几十个厨师共同协作完成。这原是典型的美国餐饮文化特征,但全聚德引用后发现,这使中国餐饮文化中几个无法克服的弱点——每道菜质量不稳定,过分依靠个人力量(厨师)得到了解决。于是,在美国的中国餐馆纷纷效仿,中国传统的餐饮文化在受到美国式的冲击后,被创新成一种提高了规范性的新中国式餐饮文化。

(四)建立企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创新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造就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我们要努力建立本企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让海外员工把这种文化与价值观当作非外来的、本土的东西来接受。优秀的企业能够建立自己独有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使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培养摆脱本土环境的影响,上升到全球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并把它植入到全球任何一个员工的心中,使他们的行为以此为准绳,不管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是什么。

与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建立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人手,进行一种精神文化上的创新,然后以这种精神文化上的创新形成我国企业灵活、高效率的比较优势。我们可以用我们的速度和比较优势与世界上所有的优秀企业进行竞争。从海尔的三大核心企业价值,即“用户、用户、还是用户”,“质量、质量、还是质量”,“国际化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该组织内的人,而不是产品和技术”,我们可以看出海尔的国际化观念实现了一个国际化的海尔,也使与狼共舞的海尔变成了狼,在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下依靠自己的文化精神的创新,在每~个子市场上都植入了自己的精神理念,使精神成为企业奋进和成功的巨大支柱之一。外商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赞叹过“海尔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的弱势地位暂时还不能动摇,这对我国跨国企业的走出去加大了阻碍,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传播中国文化、改进中国文化和创新异国文化的使命。这不仅仅是企业肩负的责任,同样也需要我国政府做出努力。我们的政府可以组织一些官方文化交流,各级国京领导人在出访国外时也同样肩负着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由中国文化部在2000年主办的中国文化展在美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每场门票都被抢购~空,在美国人心中,中国人不再是拖着辫子的愚昧人群,中国的文化发出了很眩目的光芒,随之。出现了中国旅游热,中国物品热,使中国企业通过文化的传播,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经济也随着中国商人人主世界市场而崛起。

上一篇:酒店餐饮部工作汇报 下一篇:社区创先争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