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音乐欣赏与潜移音乐文化

时间:2022-03-23 05:24:17

涵泳音乐欣赏与潜移音乐文化

[摘 要]涵泳音乐欣赏是沉潜音乐之中,通过对音乐的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其中个味,再循序升华为潜移音乐文化是实现音乐欣赏的最高诉求。以古代歌曲的音乐与诗词契合表现形式,梳理历史文化与音乐文化的结合;以民歌,去引导民俗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撞击,以时代之音的变奏,去实现创新与开拓的塑造,以阳春白雪让学生在典雅音乐中熏陶;以大合唱和组歌使学生感受黄钟大吕的洗礼。从而实现音乐文化传承。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欣赏;音乐体系;传承文化

孔子尊尊教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夫治国家而饵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司马迁振臂高呼,蔡元培极力提倡“美育”与“乐教”,毕达哥拉斯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音乐是能够影响宇宙的一种能量”,亚里斯多德严峻地说“音乐使人类更理性生存”,“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果决坚毅地咏叹。古今中外的哲人们均对音乐与文化的教化作用有了清晰的论证。

学校音乐教师的职能一方面传授音乐学基本的概念、知识原理,进行基本音乐技能训练,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展开音乐理论和音乐素质教育的教研和科研活动,同时应用自己的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用音乐去引导社会,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与教学完成世界优秀文化与民族精髓文化的传承。音乐教师的成长与成熟必须经过以上四个阶段四个层面的提升实现自我的蜕变蝶化。

音乐欣赏拨动的是人类最深层次心灵情感这根弦,对人类精神产生一定正能量、系统负熵流。涵泳音乐欣赏,就是积淀精神力量,就是实现音乐文化的潜移默化过程。所谓涵泳是古代文论术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朱熹在《读书之要》原文中说读书法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1)。心涵泳切合音乐欣赏,如何做到虚心涵泳音乐欣其中虚赏?

1. 欣赏音乐首先“莫先立己意”,“居敬持志”达到“虚静若谷”。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音乐作品(审美客体)、欣赏者(审美主体)和审美环境(审美场)组成的立体、动态、多维结构,音乐作品是艺术信息的载体,欣赏者是艺术信息的接受者,审美环境是艺术信息的交流场。音乐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存在时间差(时代创作背景)、空间差(音乐的地域民族性)、心理差(创作的情感心理态势),所以音乐作品用音乐符号所演绎的潜层与底层形象,只有通过欣赏者收敛身心虚静聆听,在对音乐作品审美感悟中,才能实现精神的充实和思想的升华。倘若浮躁、自闭、惊怒、忧恐则五官功能在不良心理情感支配下,则扭曲、折射、放大、扩张音乐作品的语言信息。只有存虚静之心,形成最佳态势审美心境和吸纳心境,同时尊重音乐,立端庄之意,通过长期音乐熏陶和自身音乐素养提升,达到“居敬持志”的音乐意志品质,方能在音乐本体的欣赏中“涵泳”,昧得真谛。

2. 通过音乐“涵泳”,潜移音乐文化。

音乐欣赏系统,在音乐欣赏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它整合为:中国古代歌曲—历史之声;中国民歌—心灵之声;中国近现代歌曲—时代之声;亚、欧、美洲歌曲—域外之声;艺术歌曲—阳春白雪;大合唱与组歌—黄钟大吕;康塔塔与清唱剧—戏剧“声乐王国”;中国歌剧—经典汇萃;外国歌剧选曲—经典汇萃;中外舞剧选曲—“形体语言”加盟;民族管弦独奏曲—风情演绎;管弦乐小品—音乐的风俗画;特性曲与轻音乐—音乐“什锦盒”;舞曲与进行曲—肢体动作之乐;随想曲与狂想曲—驰骋的心曲;奏鸣曲—高雅的独行者;室内乐—高雅并行者;序曲—交响乐先驱;交响诗—标题音乐;交响组曲—音乐的连环;协奏曲—音乐力量对抗的均衡;交响乐—器乐的“终结者”(2)。

可见音乐欣赏体系宛如浩瀚沧海,我们只能偶拾几贝:

2.1 古代歌曲—音乐与诗词的契合,历史文化与音乐文化的结晶。

中国古代歌曲如诗经、楚辞、乐府、律诗、绝句、长短句意味雅致,内涵丰富,由于当时记谱限制,大都失传,留下者凤毛麟角。建国后杨荫浏等人对汉代乐府“军旅之歌”—关山月,以李白“明月出关山”(3)一词重新配作,恢复古曲韵味。全曲紧密,采用连环乐句,以戎马生涯豪放气质为底层铺垫,体现深切的关怀之情。又如“阳关三叠”,现有曲子由古琴谱挖掘整理,叠唱三旬,故称三叠,每一叠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原诗,后段续加唱词,全曲音调纯美,柔和细腻。再如岳飞之“满江红”,将元词家萨满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曲调移植过来,采用五声音阶,徵调式,彰显了民族英雄慷慨、激昂、壮烈、悲怀、沉郁之“壮怀激烈”的内心写照。在教学中把历史文化与音乐文化融合,潜移默化中华民族传统精髓。

2.2 中国民歌—浪漫与自由的激荡,民俗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撞击。

生活如海,生命似歌,中华各族人民用歌的海洋浸漫自己的一生。山歌、田歌、牧歌、猎歌、渔歌、船歌、樵歌、茶歌、悼歌、战歌、儿歌,扬扬洒洒大地飞歌。仅采撷两例:川、黔、湘、渝边际水系纵横发育,乌江号子、湘江号子、澧水号子应境而创。挖掘梳理澧水号子,第一曲“三幺台”,风平浪静,动作优雅的摇橹,节奏平缓,曲调舒展;第二曲“数版”,迎风破浪,节奏紧凑,段领短合,歌词工整;第三曲“高腔”闯险滩、迎恶浪,彼此急促呼应,声部加厚,衬词呐喊,震天撼地;第四曲“平板”,又称“幺妹嗬嗨”,是勇闯急流险滩后的舒缓歌唱。大家熟知的“小河流水”,平调山歌,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一段体,在悠扬、舒展的歌声中,展现了一幅小河波粼月光的场景直观画面,此际深情姑娘“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叠声连呼“阿哥!阿哥!”,情至深处,感人肺腑,其后歌声渐渐回弱,以达“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情感诉求。民歌是淳厚的民族风情的写照,是民俗文化的积淀产物,是音乐化的诗歌,是浪漫与自由的真实写照。

2.3 时代的强音变奏,世纪脉搏的跳动音符,创新与开拓的融合。

主要呈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抗日救亡的现代歌曲,化为中国民众战斗的呼声奋勇拼搏的意志和利器,犹如声音炮弹,呼啸轰鸣。建国初期红色歌曲激励民众积极参加祖国建设,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时代,映射了创新与开拓的社会现实,歌曲紧扣时代脉搏,传递巨变跳动。可分为三类:进行曲,如“中国人民进行曲”;抒情曲,如“在太行山上”;舞曲格调,如“浏阳河”,仅剖两例,耳闻详熟的“游击队之歌”,通过短小精悍的进行曲,将八路军鲜明形象生动立体通过歌声树立起来,该曲用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头段四句弱势起,造成动力启动感,产生跳跃、轻松音效,再现革命乐观精神。“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于1936年作品,作者在东北目睹颠沛流离的难民,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催情作者含愤啼血,把坟上哭丈夫,母亲泣儿女,炎黄哭山河的悲声,升华为音乐曲调,全曲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旋律回环萦绕,扣人心扉,成为悲与壮、美与慨、激情与战斗的引领曲。让学生跟随时代的跳动而促动,与时代的脉搏协调,领会时代前进的韵律和精神,潜移创新与开拓的内涵。

2.4 阳春白雪的艺术歌曲,艺术殿堂的经典熏陶。

艺术歌曲除指德国、奥地利职业作曲家的名曲,后来内涵外延扩展为各国经典性歌曲。如意大利美声歌曲、歌剧咏叹调等,再推演到艺术性强,技术水准高的歌曲,与下里巴人是游离和模糊的分界。概略梳理两例:门德尔松流行最为广泛的“乘着那歌声的翅膀”(4)一曲,旋律清新甜美,偶尔下行大跳,表达情绪平稳,无对比度,分解式和弦流动性伴奏,紧配歌词,在悠扬的歌声中,呈现了美轮美奂的幻景,乘着歌声的翅膀,与亲爱的她在圣洁的恒河岸旁徜徉,月夜的星空映照下,紫罗兰在亲昵戏语,玫瑰花在悄然绽放,清静的恒河啊!波涛节律般喧嚣地配乐情人欢唱的歌唱。“跳蚤之歌”是穆索尔斯基的讽刺歌曲,以歌德“浮士德”诗剧中魔鬼梅菲斯特和一群狂欢朋友在酒店聚会时的吟唱为背景改编而谱成。以皇帝畜养跳蚤讽刺德国豢养宠臣,暗讽沙俄统治专横跋扈。歌曲以模仿跳蚤弹跳的音型为引子,以音乐戏剧张力开合自如,歌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曲调为朗诵风格,第二段曲风故作威严,第三段加速为蔑视,表达强烈捏死它的愿望。阳春白雪以其高雅的曲风侵引人的灵魂,使学生端庄心态,中规中范行为,初登人类音乐文化的圣洁殿堂,接受心灵的洗礼。

2.5 大合唱与组歌,声乐的联合王国,黄钟大吕的冲撞。

大合唱是混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的联合进行,规模宏博。下面辨析一首史诗性的套曲作品,“黄河大合唱”(5),原创于1939年,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欣然来到黄河渡口,翻波涌浪咆哮怒吼的黄河中船夫用深沉、高亢的号子强烈呐喊拼搏着风浪,此情此景,诗人激情澎拜,在延安用五天左右创作了“黄河吟”诗歌,春节朗诵,冼星海听后激荡不已,六天沸腾倾尽心力谱写成功。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曲,是中华不屈不饶精神力量的倾泻,是中国梦的构基。由七曲组成(原作八曲,第三分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配乐朗诵,省略)。其一,黄河船夫曲,是合唱之“序曲”,一个主题动机贯穿全曲。其二、黄河颂,以男高音或中音讴歌黄河—民族的象征,分两段或处理为三段,第一段,音乐风格平稳、宽广;第二段、呈现热情、奔放的音乐气质。其三,黄河谣,是歌谣体再现三段体,第一段,平铺昔日生活的平静与安谧;第二段,悲叙敌寇强侵所带来的灾难;第三段、会照第一段,情接第二段,劫后,亲人“天各一方”的悲情。其四、河边对口曲,吸收山西民歌音调,逃难乡亲邂逅,对叙身世和遭遇,共同目标抉择“当兵去,上太行山打游击”。通过反复、简练、生动的音乐变现力凸显主题音乐。其五、黄河怨,第一段,慢速,A大调,四分之三拍;第二段,紧缩节奏,转#小调;第三段,渐强,转向A大调、四分之六拍;其六,保卫黄河,转前曲哀切之音,主要以一个大三和弦和135 5 作为旋律的骨架构建战歌形式,塑造游击健儿战斗形象。其七,怒吼吧,黄河,这是一曲四部混声合唱,由S(女高音)、A(女低音)、T(男高音)、B(男低音)四个声部组成,达到掀起战斗激情的高潮,深化主题。以石破天惊之势迸发“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怒吼”!学生在音乐的撞击中受到震荡,身上每根音乐的神经在颤栗,灌注进了民族前进的无尚勇气。

可见,在涵泳音乐中实现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音乐教学体系中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从宏观音乐教学方法策略布局更多份量应该置于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而且音乐欣赏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是最佳载体,因为音乐是通过声音变化而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同时是一种听觉艺术。既可以描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进程,也可以细致刻画细腻人物形象,还可以写意大自然旖旎田园风光、波涛汹涌的海岸、苍翠欲滴浓郁的森林等,模拟自然风弛雷掣、云起雪飞、鸟啼花怨,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挚爱,体现了天、地、人的和谐共生。音乐欣赏通过情绪与情感的描绘,通过抽象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手法,通过与听众心灵达成“谐震共鸣”,通过音乐逻辑,由有一定文化层次听众地解听,完成对自然与人文事项的理解与感触,形成文化同化,完善文化内化,实现文化传承。从而深化涵泳音乐欣赏与潜移音乐文化的高度融合。

注释:

(1)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2[M].成都市: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0:35。

(2)朱进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45。

(3)柳木林.中外名曲鉴赏[M].济南市:黄河出版社,2008:21。

(4)李亮[M],长沙:国防科技出版社,2005.09:28。

(5)刘忠,薛松梅,编著.中国音乐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08:124。

上一篇:关于民办高校旅游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