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2-03-22 11:04:26

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研究的论文

当今时代,受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当代青少年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特点。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优越,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敢于表现自我,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生活上,过分攀比,贪图享受,缺乏节约意识和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意志品质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与人交往中,缺乏礼节、尊重、宽容、谦让、合作等品质;在社会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爱心。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是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步入歧途。以上反道德、反伦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已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那么,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国家意志落在实处,就成为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命题。

针对当代中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一的现状,很多国家都做了大量德育方法的创新和尝试。尽管各个国家道德教育模式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点:逐步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

我校始终遵循“大目标、小切入、求长效、出精品”的原则,有效开展体验式德育。

“大目标”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小切入”就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中借助学生能做、乐做的小事设计活动,人人能参与,人人有收获,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小事中细节的美好。

“求长效”就是坚持,就是把活动系统化。坚持才能成为习惯,系统化才能不脱节,循序渐进内化为品质。

“出精品”就是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创造,激励他们内在的主动性,最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家庭,做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社会,做文明礼貌乐于奉献的好公民。

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了不同主题的体验式德育活动

1、“自主独立,真诚待人,体验美好亲情”主题系列活动。

从1993年开始,针对独生子女懒惰、骄横、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真诚交往相处、不愿与父母沟通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我当一天家”道德体验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帮助父母打扫卫生、做饭、洗衣、理财、为父母洗脚,过年时和父母一起包饺子、向父母读自己写的感恩信等。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家务劳动,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增进理解、沟通,体会到了亲情的美好,进而学会感恩亲人、孝敬长辈。活动之二是接待亲朋好友的“迎来送往”活动:过年过节的接待由学生当主角,大年初一到楼上楼下邻居家拜年。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中的热情、礼貌、谦让、宽容、尊重等品质。此活动还可以由家庭延伸为“一日班主任”、“一日楼长”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可贵的师生情、和谐的邻里情。

2、“走进社会,学会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主题系列活动。

我国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天生就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他们习惯被爱,却不知道关爱自己的亲人,更不用说社会上的其他人。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班成立了不同主题共50多支志愿者小分队,例如社区服务、交通疏导、义卖报纸捐助希望工程、、手拉手城乡结对等。他们在活动中丰富阅历,提高组织、协调、交际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在活动中体验社会中的美好情感,传播文明,传播爱心,理解了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增强公民意识。

3、“悦纳自我,奉献班级,健康成长”主题系列活动。

传统的教育中,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往往偏重于成绩优异。这种认识会使那些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失去自信、甚至是自暴自弃。同时,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品德修养而变得自私自傲。有些学生在班级中不会与同学交往、集体观念淡薄。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道德缺陷,给他们的人生之路埋下隐患。为此我们开展了全员参与的

“体育节”、“运动会”、 “国庆文艺汇演”、“圣诞英语周”等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到音乐、艺术、体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很多内容,这为很多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特长、青春风采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后,会慢慢自信起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悦纳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会了

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弥补不足,不断挖掘自身地潜力。在活动中为了给集体争得荣誉,学生们团结互助、全力以赴地准备和参与。无论是成功获奖后的欢呼雀跃还是与奖项失之交臂后的痛哭流涕,都蕴含着学生深深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验式德育活动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后咀嚼回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指导他们“求长效、做坚持”,同时力争让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长此以往,让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达到统一。

1、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进行及时反思。

通过参加一系列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把内部反思与外部活动有机结合。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都会写下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和心理感受,进行自我调整、反思——在“他人角色体验”的基础上经历“自我体验”这个心理体验过程,从而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把自己写的感受拿来和同学分享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自我评价,取长补短。然后各班将所有学生的感想装订成册,并讨论出一个代表班级活动成果的书名。学校把每班的册子保存在阅览室供师生借阅,达到跨年级、跨班级的交流和分享。

这些装订简单的册子里,真实记录了每个孩子的成长瞬间和心路历程,是难得的精神食粮。比如孟安安同学写到:“擦桌椅、扫地、擦地……虽说已经干了多次了,但放在同一天干这么多实在是力不从心。以前我认为所谓的家务虽然要付出那么点辛苦,但绝不及我学习付出的百分之一,现在我可是大大改观了。看到父母每天上班回来,不仅要照顾我的生活起居,还要做家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拿我的学习和家长所做的一切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些发自学生内心的感言其实就是他们成长的足迹。

2、学生自觉地把体验活动进行时空的拓展。

少部分人的、任务型的、运动式的活动是不符合品德形成规律的。真正的体验活动一定要全员化、经常化、全域性。因为学生品德的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体验磨练。我们看到,学生不仅能自觉地把活动经常化,还能进行时空的拓展。学生虽然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很多体验活动薪火相传,一直坚持到现在。

很多班级把学校规定的寒暑假活动,拓展到每个双休日。有的不只去原来固定的场所,还自发组织到图书大厦、饭店、超市等场所参加劳动,了解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特点,在体验活动中,他们了解了生活的丰富,学会了尊重,尤其是体会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后的快乐。还有,学校组织的“徒步去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进一步磨练了学生意志,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家长、社会逐步和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

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达到最大合力时,教育效果就会达到最佳。所以,要让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认同开展体验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予以支持。进而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成为体验活动的一个引导者。

每次“我当一天家”活动结束后,家长都会写下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感想,每个班把家长和孩子的感想放在一起,装订成册,班主任利用家长会,让家长互相交流活动感想,并让家长传阅册子,互相学习,认识到体验式活动对孩子成人的重要意义。活动让家长及社会上的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体验活动本身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已经成为实施教育的一员。

4、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把道德观念内化成了品质和习惯。

我们欣喜地发现,坚持在初中三年参与体验式德育活动,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优良品质已不知不觉地在这些学生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此外,您要留意的话,会发现:在上下学期间我校学生已经自觉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上下[!]学,不让家长开车接送……这种减少污染推行低碳生活体验活动已经坚持好多年,学生在形成习惯的同时,真正明白了保护环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位公民应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学校坚持开展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影响、情感影响,初步形成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信仰。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道德培养工作无比信赖,

我们是做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又是义务教育的最长的6年,一直以来,我们以“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为育人宗旨,切实把好学生成人教育关口。今后,我们将根据时代需要、生活变化,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大胆创新,通过更丰富的体验式德育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展现人生道德的温暖、道德人格的崇高与优雅,彰显德育活动的精神魅力,让学生在美好的感受中达成德育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穷则思变 富而思进-科学发展观在雪岸镇万富社... 下一篇:对无线网络的虚拟仪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