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时间:2022-03-22 08:25:15

灾难新闻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摘 要: 批评语篇分析,一直在试图从社会和认知两个方面理解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汶川地震报道同一事件的不同的两篇英文报道,以费尔克拉夫三项度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揭示语篇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熟悉新闻报刊中常用的语言策略,提高批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批评语篇分析 汶川地震 新闻报道

1.引言

批评语篇分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1989年出版的《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这本书中。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对语篇生成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反映人类各种经历,而及物系统又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表达语篇作者的身份、地位、态度等,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体现出来。语篇功能包括说话人或作者组织自己思想先后顺序的主位结构和表达说话人或作者对信息中心成分处理的信息结构。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汶川地震的两篇新闻报道为分析材料,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文本层面,从及物性系统角度考察所选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语篇语式和消息来源的分析,再现语篇的生成过程。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层次和话语层次的选择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蕴含在两则新闻中的意识形态。

2.描述――及物性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1985,1994)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中的过程类型可分为6类:(a)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b)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c)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d)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e)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f)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这些过程的分类是根据他们对世界中的活动和事件性质的描述做出的。过程的选择通常受语篇类型和主题影响。但即使是同一类语篇,对事件的叙述也有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辛斌,1997)。这取决于叙述者的交际目的和叙事者本人对事件的看法。对于选取的两篇英语新闻报道的各种过程比例如下。

通过表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两篇报道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物质过程,其次是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而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所占比例很小,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没有出现存在过程,而在《纽约时报》中的比例却高于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仅从数据上看,两份报纸各种过程分布基本相同。

3.解释

除了从语篇角度分析语言学分析,还有必要进行互文性分析。在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的CDA分析模型中,互文性分析提供了话语实践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我们将从语式和消息来源两方面进行分析。

3.1转述方式

费尔克劳夫将转述方式分为DD、ID、DD(s)和UNSIG。下面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转述方式。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相比只占少数,费尔克劳夫(1995:61)指出,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间接引语所占比例为75%,而《纽约时报》间接引语的比例为31.8%。前者报道更注重客观性,后者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会引起读者注意使报道者与引语间保持距离,表明他对引语的内容持保留或反对态度。

3.2消息来源

从选取的两篇新闻样本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新闻来源是具体确切的,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比例为50%和76.19%。但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在《纽约时报》引用的话语都是受灾群众的抱怨、绝望和不满等一些负面消息。

4.分析

我们利用费尔克劳夫三向度模式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大相径庭。作为政府的统治工具之一的媒体反映了政府和国家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其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导致了二者的差异。

5.结语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样本,利用费尔克劳夫三向度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使用及物性及互文性为分析工具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语篇绝不是中立的,其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是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两种报纸对汶川地震报道在语言策略和话语实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既受特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影响,又是传播维护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分析,我们能熟悉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语言策略,有助于提高批评阅读能力,增强对新闻媒体的反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New York:Longman,1989.

[2]Hall,S.Culture,Media,Language[M].London:Hutchinson,1980.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4]Wodak,R.(ed.)1989.Language,Power and Ideology [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1989.

[5]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a,(1):21-27.

[6]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国语,1995b,(6):42-45.

[7]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42-48.

[8]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21-26.

[9]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a,(3):14-16.

[10]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6):31-41.

[11]辛斌.语言语篇权力[J].外语学刊,2003,(4):1-6.

[12]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1-4.

URLof the two samples:

http://wwww.省略/2008/05/13/world/asia Powerful Quake Ravages China, Killing Thousands

http://wwww.省略/China/2008-05/13 Earthquake measuring 7.8 Richter scale hits SW China, 5 dead

项目来源:

本论文是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编号2009AZZ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从文化角度透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下一篇:语言的变异泛化及其幕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