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中用笔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3-22 06:12:37

对中国画中用笔的几点认识

摘要: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人们对中国画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国画中,笔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画作品的优劣。每一位画家都为此而大下功夫,不懈地努力,追求完美的、个性化的变化,以求立足之地,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笔法 书法 线条 力意 形式美感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线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潘天寿在《潘天寿话语》中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苦瓜和尚云:‘画法之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1]南齐谢赫也曾把“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的第二位,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2]由此可见,中国画中笔法的重要性。在中国画中,笔下的线条不仅是对轮廓的表现,还包含对质感、明暗、情调等的表现,而且还有其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归于“用笔”。

一、中国画的用笔与书法的渊源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便是元人赵孟顿悟之后发出的心灵感悟。而“扬子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3]

书法注重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还注重运笔的方法,有中锋、藏锋、回锋、侧笔、逆笔等等。而中国画的画法亦如此,前代画家多兼工书法,并把它应用到画法上,使其有所发展与提高。元代王叔明的笔法多杂篆隶,近代吴昌硕的用笔得力于石鼓文,而“郭熙、康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来。”(明茅一相《绘妙》)[4]。潘天寿在《潘天寿话语》中曾说:“画大写意之水墨画,如书家之写大草,执笔宜稍高,运笔须悬腕,利用全身之体力、臂力、腕力,才能得写意之气势,以突出物体之神态。作工细绘画之执笔、运笔,与写小楷略同。”[5]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写意作品好比狂草,工笔画则如同真书。书法入画、金石入画,随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味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超出了形象之外,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也使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成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特点。“可谓书、画通灵,千古无两”(《好古堂书画记》)[6]

二、中国画笔法下的线条存在的多层内涵

“线”是中国绘画用笔所表现的一种造型方法,是中国画中“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中国画讲究用笔,毛笔绘出的线条自然存在不同的内涵。“线”不是客观世界的单纯物体,而是人主观提炼出来的。在中国画中,线的运用不只是单纯对轮廓的表现,还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以手运笔通过变化而画出来的有笔法的线是对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和动态感的表现。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人物画方面有“十八描”;在山水画方面,有名目繁多的皴法;在花鸟画方面,有八法、四知等等。高超的构思、精彩的画面,往往是线条的变化组合,不同的线条表现着不同的感觉,比如粗壮雄浑,带有飞白的线条,能引起苍劲老辣的感觉;行笔流畅,线条多变则能诱发狂放洒脱的联想。线运用的好坏,直接体现了绘画作品的优异,也反映了画家对于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的高低。

其二,在中国画中,线不只是轮廓线和结构线,还包含着画家的情感波动的记录,是画家反映在画面上的心境。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7]真正的画家在进行绘画时,充满着灵感,每一笔都流露着画家的情感,抒发着画家的感受。灵感下的线条,一方面既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画家之间的不同个性。

三、中国画的用笔源于手腕运用的变化以及画家的“意”

中国画的用笔讲究一个“力”字,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平如锥画沙、留如漏屋痕等等,都是要求用笔有力、气运用笔,即要求画者在绘画时要将精力贯至笔端,此时画出的线条才能产生力度。正是由于每个画家的自身涵养、气质、情感等各不相同,从而贯于笔端的气也会产生不同,这也就造成了笔下线条的多样性。如古代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正是表明的画家之间的用笔差异。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中画家创造出了种种形态各具特色的笔法。笔法的变化一是取决于手腕用笔时的变化。绘画时要将气通过手腕运到笔端,并通过手腕的灵活变化达到笔笔畅通,笔笔见力。比如人物画的“十八描”便是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描法,并且发展到如今已不仅仅这十八种描法了。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的《运腕章》专门说到了在绘画过程中运腕“虚”、“灵”的重要性。可见,要想达到好的笔法是需要在手腕上下一番功力的。其二,在绘画中每一笔都要注重“意在笔先”。“意”,就是我们常说的构思立意,这也包含着画家的各种感情、修养等主观的意向。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中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8]这正说明了构思立意对于用笔得失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要“意在笔先”,就必须像《庄子》“解衣盘礴”故事中的画史那样做到神闲意定,然后才能“思不竭而笔不困”。

除此,中国画十分重视运笔的方法,如主张笔锋要藏而不露,即落笔横行要“无往不复”,竖行要“无垂不缩”,古人称这种运笔方法为“一波三折”。黄宾虹总结前人用笔的经验,提出“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四、中国画笔法的形式美

在中国画中既要注重线的表现,也要注意它的形式美感。在形式美感的要求上,我们提倡既要枯而能润,也要刚柔相济,还要有质有韵。所谓“枯而能润”,是指画出的线条苍劲又腴润。枯和润是一对矛盾,它们各有所长,所以有“枯笔取气,湿笔取韵”之说;它们各有所短,因为“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高明的画家,必须把矛盾统一起来,使画出的墨线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才是用笔的上乘。所谓“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由于画家的禀赋与修养不同,常常在笔线上出现失之于“刚”或“柔”的毛病。清代画论家沈宗骞说“二美(刚和柔)能全,固称成德。天资所禀,不无偏枯。”从古至今,笔墨功力深厚的画家,其笔下线条“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则银钩”(欧阳询语)[9],达到了线条形式美感的极高境界。所谓“有质有韵”,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条,如果脱离了它所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了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节奏是强弱有规律的重现,韵律是感情向上起伏运动的轨迹。一幅好的作品犹如一首动听的歌曲,每一根线条就是歌曲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组成了一支美妙的音乐。

除此之外,中国画还具有动态和气势之美。“虎蹲凤阁,龙跃天门”、“行笔放纵,如风雨骤至,雷电交作”、“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些都是前人形容用笔的动态和气势之美的[10]。

参考文献:

[1]潘天寿.潘天寿话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24页.

[2]周锋.丹青意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60页.

[3]陈航.传统笔法论.国画家,2002.2.

[4]沈叔羊.谈中国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第22页.

[5]潘天寿.潘天寿话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24页.

[6]李燕.画里画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第24页.

[7]周锋.丹青意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244页.

[8]周锋.丹青意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94页.

[9]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第313页.

[10]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4页.

上一篇:培养二胡演奏的艺术思维能力 下一篇:“东”、“西”的汉英文化对比补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