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启示研究

时间:2022-03-22 10:23:27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启示研究

摘 要:哈贝马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交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在交往过程中要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交往主体必须在有效的语言表达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从分析价值观教育与交往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交往行为;启示;平等互动;目的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66-02

一、简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类型

哈贝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目的行为又可以称为工具行为或者策略行为,它遵循的原则是以丰厚的经验知识作为基础的技术。很多人在自己有所行为之前都会有一定目标,而在很多人心中是以成功为目标取向的,不管该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公正,它只是关联于目标,根本不在乎实质性的东西。但是在哈贝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目的行为是一种合理性的确定,所以目的行为又可以被称作工具理性的选择。社会群体成员把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作为取向的这一行为称作规范调节行为,这种行为与它行为所依照的共同价值群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该行为表明所有成员的规范都要统一,使得一个群体中的所有的共同意见都能够达到一致的协商,这充分表现出了公正性和正当性。很多人说人生就像一部戏,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戏剧行为就是关联到整个群体,需要每一个人都互动参与到其中,相互之间构成观众,也就是需要很多的角色来配合好,才能将一部戏拍好。这样更加充分体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谓的交往即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信息等的相互交换,是多个数量的主体之间一种正常的生活活动。同时,通过交往,人们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某种需求,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传达个人本意。交往行为涉及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与人交往需要做到真实,真诚。

2.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生活世界包括三种不同的解释性范式并且满足了社会整合的三种需求:第一是关于文化或符号系统方面的解释范式;第二是关于社会或社会制度方面的解释范式;第三是关于个性人格或自我及其存在方面的解释范式。哈贝马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脱节,即生活世界殖民化,哈贝马斯以生活世界和系统双层社会结构模式为基础,以交往合理性为中心范畴,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弊端和困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西方社会出现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殖民化”。

3.哈马贝斯交往行为的实质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明确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实际上就是交往主体之间为取得一致、达成共识、彼此默契的相互理解过程。其中,交往主体在整个交谈过程中要遵循共同的语言交往规则,凭借共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媒介,进行语言对话或交谈。交往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交往主体间为达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

二、交往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1.交往存在于价值观教育过程中

一般说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对于是非、利益、善恶的系统观点或评判原则。因此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社会所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只有靠教育者从外部灌输给受教育者,再通过受教育者的不断内化,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并坚定树立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既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与引导,也有受教育者给教育者的反馈,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只有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交流中慢慢实现。而交往作为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必然存在于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2.交往是价值观教育的本身

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传递各种思想观念的交往过程。有的心理学家把交往看作交流、沟通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不同,所以本身存在的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交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价值观教育的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通过交往将独立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使价值观得到交换,这对教育有很大的意义,而这也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交往是人基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教育作为人们获得生产活动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可以看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共同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研究课题等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教育是人类在生活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交往行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环节的价值观教育,不是单纯地上思想政治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就可以了,而是在与大学生的真诚交往中自然地传递各种思想观念和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接受、认知并且认同。

三、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价值观教育工作要在交往中开展

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很明确地表现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过程开展。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的初期,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各种知识,学生就在下面拼命地把老师说过的知识点给记下来,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师说的东西就像真理一样,是无法改变的,这就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变成了单向的沟通。要改变现状,使师生的交流变成一种双向的相互沟通,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变师生关系原本不理想的状态,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性关系,实现教学互动,从而使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将承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培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或者是情感为基调,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同时,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反映对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水平、自我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获得参考和比对。

2.交往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在哈贝马斯看来,“相互关系”只限制于主体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这并不包含主客体之间具有主、被动区别的另一种性质的联系。从这个观点看来:只有当教师(教育者)与学生(被教育者)两者在地位上实现对等,同为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交往”。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价值观教育才能够被有效实现。要强调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为交往中的主体,因此在构建教育理论体系时不能仅仅以“主体――主体”的模式,而要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教育者主导课程和教学进程,采用单向式的传授知识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名无实,并未能体现出来,使教和学相分离。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视为主体,更要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在价值观教育“双主体”观中引入“交往”的概念,使交往成为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中实现价值观教育。

3.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是语言表达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不再只是偏重于社会政治生活,而是越来越多地朝着文化、经济和个人的生活等领域转移,这无疑会使得价值观教育的有关对话语境变得更加宽泛。所以,针对在价值观教育的对象上的差异性,引导被教育者在其实际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采用符合现实社会现状和个体差异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个体受教育的质量也是不同的,自己本身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同一个知识,有的人花几分钟就可以完全吃透,而有的人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甚至是几天的时间来消耗该知识点。这充分说明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中,对不同的个体应该采取不同层次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达到预期的目标。再者就是重视语言表达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唯物辩证主义的角度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物在发展的工程中,也总是有正反两面,在不断的曲折前进,现实生活亦是如此,常常会出现矛盾统一的情况,例如“善”与“恶”、“丑”与“美”、“大”与“小”等。所谓的价值观教育,既旨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内在组成,因此需要对高校学生的生活进行相对完整地展现,实现对真实世界的高度仿真和还原。同时教育者在给大学生展示一些正面的、崇高的社会美德时,也不要掩盖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去正确判断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行为,使崇高的道德标准在其不断的判断和自我评价中逐渐形成。

4.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互动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指出要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使交往双方有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看问题,多替受教育者着想,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是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总结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明确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不应该以一种压迫的方式去逼迫受教育者学习或者接受一个观点,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去教育去交换一种思想。它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即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与交流,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学生监督和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以教师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主体的共赢,展现和优化价值观教育的意义。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现实中缺乏孕育之土壤,但是哈马贝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关系上的,他在交往过程中主张用真诚的对话去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让人们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获得一致,建立和谐的社会。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可是人际关系却日益浅薄,道德素质日渐下滑,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也变得非常的模糊,因此我们要注重交往的实质性,让社会更加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姣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6).

[2]余文龙.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06,(16).

[3]张静.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青年文学家,2009,(16).

[4]杨红梅.论马克思主义交往视阈中的德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

[5]周娟娟.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上一篇:言义乎?言利乎? 下一篇:基于过程控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