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杨梅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

时间:2022-03-22 02:52:52

西畴县杨梅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

摘要:指出了加快西畴县杨梅产业化进程、调整山区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分析了西畴县杨梅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西畴县杨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该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杨梅产业;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侬孝芳(1973—),女,云南西畴人,壮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工作。中图分类号:S6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5902

1引言

杨梅为多年生常绿乔木,雌雄异株,树高可达25m,胸径达80cm。木材为散乱木,纹理略斜,结构密细,容重0.707g/cm3,材质坚韧,可作家具、建筑、车辆、农具等用材。树皮含鞣质14%~20%,皮质较优,是重要栲胶原料。果甜酸味美,可酿酒和制蜜饯,果汁供制糖和饮用,有生津止渴之效。根皮入药,可止痛、消肿、凉血和散瘀生新。枝叶浓密,落叶层厚,遮荫和涵养水源的效果好。树皮厚,抗火性强,可营造栲胶原料基地、水源林基地和防火林带,也可供四旁绿化,具有多方面的经济实用价值。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国土面积1 506km2,县内海拔高差1 3179m,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侯区域,无霜期340~362d,年降雨量1 0757~1 615.3mm,日照时数1 500~1 600h,空气湿度82%。境内的土壤主要有的黄壤、红壤、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6个土类,pH值5.1~6.8,土层深厚;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为杨梅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西畴栽培杨梅具有成功经验,土壤、气侯均适宜杨梅的正常生长。创办“特色产业”,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畴杨梅产业发展现状

西畴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十五”至今,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围绕全省林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规划布局,选择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山区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林业产业项目作为重点来抓,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杨梅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县级农业、林业科技部门认真做好计划安排、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从1998年开始从浙江省引进东魁杨梅在西洒镇上果村种植7hm2,3年后开始挂果,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一是挂果早,成熟早,种植3年有30%的植株挂果,6月上旬成熟,比原产地提前近20d;二是产量高,果形大,品质好。一般单株产50kg以上,高产株达100kg,平均单果重30g,比原产地多5g,最大的果重为50g,每1 000g东魁杨梅一般只有40颗,最少25颗,果实紫红色,平均肉柱长1.15cm,肉厚、味浓、汁多,可食率为94.8%。成熟期不易落果,采收时间长达10~15d,较耐贮运,果实鲜食和制罐兼;三是市场畅销,前景看好。经1998年引种示范栽培,到2004年正常投产后,通过观察,数据分析,东魁杨梅同比现有的其它杨梅品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成熟早,正值新鲜水果供应淡季,市场前景看好。到2011年全县共推广种植东魁杨梅302hm2,已经挂果面积141hm2,产量150万kg,经济收入750万元。杨梅产业在我县已初步形成,是农民增收的好项目。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尽管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因素为发展杨梅创造了较好条件,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长期以来,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粮经比例失调,杨梅生产在土地选择上排不上队,往往把发展水果作为绿化荒山的措施来抓。多年来,形成了果树上山不与粮争地,因此,果园质量普遍较差,一般都安排在荒山、荒地种植,生长环境条件较差。目前全县仅西洒镇、鸡街乡、兴街镇3个乡镇种植,且零星分散,上不了规模档次,地块选择不尽合理,排灌困难,致使果园产量低,果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低,不能形成商品优势,未体现其产品真正的经济价值。

3.2资金物质投入不足

杨梅产业发展速度慢、零星分散、产量低的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生产管理粗放,缺乏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效益体现不明显。

3.3科技含量低

重栽轻管,操作不规范,群众的科技意识差,栽培不规范,管理粗放,直接影响了产量和质量。缺乏保鲜、贮藏及加工条件,无法对产品实行调节供应,导致产品上市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使投产的杨梅产品不能优质优价和平衡供应市场。造成杨梅价格下降,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同时也使果农产生后顾之忧,束搏了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流通体制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西畴杨梅果品的销售,除少数几个个体商销售外,多数靠果农自己销售。所以销售的商品率低,其主要是只重视发展生产,忽视产品的销售渠道。未形成联合体,组织化程度低,无固定的营销网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滞后,制约了果品外销,很大程度影响了果农的积极性。

4对策与措施

4.1抓住发展机遇,注重科学发展

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机遇。着力优化布局,在发展中,要注重科学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做到总体发展规划与行业规划相结合,立足当地资源和条件,引导做好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经营机制,注重资源节约,突出规模抓效益,促进杨梅产业健康发展。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支撑

对今后规划发展的杨梅基地,应以水利、道路等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集中发展。对已建的果园,要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让杨梅生产具有较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以保证果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3抓好示范,提高果园科技管理水平

多年的经验证明,抓典型、办样板、搞示范,是提高果园科学管理水平的有效办法。在种植区,选择有文化、懂科技、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专业户重点培养,扶持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展,提高果农科技管理水平。逐步走入“县有科技示范基地,乡有科技示范园,村有科技示范户”的格局,充分发挥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联动发展的作用。

4.4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为提高水果产业社会化服务,必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科技人员不断扩大视野,提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增强驾驭本职工作的能力。同时农民是杨梅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必须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改变自给自足观念和等待、观望心理,以适应结构调整,产业化生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和林业技术部门在杨梅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进程中要培养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种植科技水平;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应对“特色农民”进行“特色培训”让生产者在杨梅生产时能进行规范操作,实行科学管理,生产出高质量的杨梅果品。

4.5加强水果“三园”建设,确保优良种源供给

抓好苗圃园、母本园、示范园建设,是实现水果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上档次、出效益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立足于“引进、筛选、自育、自种”的原则,要有效提高种植成活率和确保品种纯度,除加大东魁杨梅繁育力度外,还应引进、选育丁岙梅、黑炭梅等品种,达到产品“早、中、晚”品种达配,及“名、特、优、新、稀”特点并列,变现有资源潜在优势为经济优势。

4.6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加强专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同时。在水果主产区,引导、帮助果农成立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扶持果品营销企业及中介组织,发挥“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还要做好和完善果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全程服务工作,做好果农思想工作,打消后顾之忧。

4.7扶持龙头企业,整合各方力量

扶持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核心,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措施,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做好4个结合,即总体规划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与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渠道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治理、科技扶贫等各块资金,扶持杨梅生产,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打牢支撑,推动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秀文,秦林,杨光彦.西畴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J].农业科技研究,2006(3):71~72.

[2] 陈敬才.东魁杨梅栽培技术[J].经济林果研究,2007(6):30~32.

上一篇:唐山曹妃甸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建构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