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EPO有效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2-03-21 05:12:19

MS-EEPO有效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用巨大,但有时由于各种因素和方法的不当导致无效。所以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应该是确实需要学生交流的、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有争论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表面形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

随着课改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学习习惯。

然而,当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相互推诿,你让我先说我让你先说,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有的组一直是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没有开展有实质性的学习;有的一组都沉默着,谁也不说。为什么会出现小组学习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时机不当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盲目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处设置、在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况下设置、在只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设置,更有胜者一节课中多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其实,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应该是确实需要学生交流的、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有争论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表面形式。

二、分组不科学

最常见的的形式是前后两桌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虽然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规则不明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出现了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甚至有些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这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四、时间不足

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了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五、评价不全

一是偏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二是偏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而这种评价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进而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就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题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尽量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可以是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组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成员有序的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其次应给以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1.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师除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外,更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总结四个字——新颖高效。所谓高效应着重体现在两方面:

1.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新颖、多样。

2.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应该是确实需要学生交流的、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有争论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表面形式。

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553500贵州省盘县水塘中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的趣味教学 下一篇:论法的非正式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