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显真 11期

时间:2022-03-21 05:33:29

在哲学家那里,“微”是朴素的行为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科学家那里,“微”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达尔文);在文学家那里,“微”是恰到好处的风景:“微雨燕双飞”“微微风簇浪”……而在我的眼中,“微”对“真语文”却有着别样的意蕴。

入乎“微”,才能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在我国学者查有梁看来,教育建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区域性教育发展模式的建构;中观层面主要是指学校办学模式的建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学科教学模式的建构。其实,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模式,还是中观层面的学校办学模式,最终都是落脚于每一位教师的学科教学模式,并通过其发挥作用。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必然“曲高和寡”,必然导致理念与行动的脱节,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语文教育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只有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变革与完善,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投入改革实践,积微成著,才能汇聚强大的教育能量,最终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

入乎“微”,才能体现语文教育真追求。“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所在。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应该是“个体”,是独特的“这一个”。都说“公平正义比阳光更可贵”,如果教育公平仅仅停留在教育投入等“物”的意义上的公平,而缺乏对人的层面的公平理解与反思,那教育公平就是一个空洞的承诺,一张没有兑现的支票。语文教育只有深入到微观层面,也就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利益与发展,强调差异对待,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发展,才能真正为“教育公平”作贡献,更好地促进教育终极目标的达成。

入乎“微”,才能求解语文教育真问题。研究宏观教育发展态势固然需要,但对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更多的是迫切需要解决日常教学中面临的各类“微小”的问题。诸如:学生错别字多怎么办?书写倒笔怎么办?不爱读课外书怎么办?……只有解决好这些微小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必“在云端”,而应置身“教育现场”,求解小问题,研究真问题,在真研究中实现师生共成长。

入乎“微”,才能彰显语文教育真艺术。“微,妙也。”(《广韵》)能够把事情的任何细微之处做好,是高水准、大境界。魏学的《核舟记》中描绘了核雕的精湛工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方寸之间,竟达如此效果,可见刻工艺术造诣之深。其实,语文教育艺术也是如此:能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能留意学生细小的情感变化,能研读出文本一个细小标点的深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点拨,一句充满温馨的夸奖……教育之道尽在其中矣。

真语文,不在高谈阔论中,也不在惊天动地中,恰在点点滴滴之“微”中。

上一篇:在对比阅读中走进寓言 下一篇:日本就像另一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