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会计改革问题及思考

时间:2022-03-21 01:31:20

论当前我国会计改革问题及思考

摘要:自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2008年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到目前已逐步形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一系列解释公告构成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无论是会计环境还是会计服务对象的生存环境等方面与改革之初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进行会计改革,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与会计服务市场、财经法规建设和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化趋势,分析我国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措施,促进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内部控制 服务质量 理论研究

一、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资本市场运行的需要,各国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上逐步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与实务相一致,采用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计量方法。在我国,会计国际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个则是会计实务上的国际化。其中,会计准则国际化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上起到核心作用,同时也体现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质量和进程。会计实务上的国际化是在细节和具体操作上与国际会计实务相趋同。总之,会计国际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二、我国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市场化程度不高

会计准则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其市场独立性和公开化,准则对实务的指导上的即时性。当前我国的会计改革中,会计准则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市场化程度不高。其表现之一就是,会计准则制定行政干预过度,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公开化和法制化。此外,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缺乏一个整体一贯、层次分明的逻辑框架性的体系,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其次,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很多准则性的制度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准则规定方面欠缺综合考虑。比如,我国会计基础假设分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方面,所谓货币计量指的是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统一的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公司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企业只能在财务报告上补充披露。

(二)会计实务操作方法不统一

首先,在对会计实务的改革中,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交易事项相似性越来越大,两者交易环境也越来越趋同,但是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我国在具体会计处理上没有形成与国际会计实务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同一业务账务处理不一致,导致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或境内居民企业合并境外子公司财务报表时必须重新调整账目或进行重分类调整,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同一会计主体境内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其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国家已经相当普遍,但在我国会计实务上还没有反映。或者说我国一些特有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规范,实务操作中的这种脱节现象让会计主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之际,无法从容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

(三)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当前, 我国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严重滞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现行的会计立法只重视行政处罚,轻视民事处罚,有些法律计划经济色彩较为浓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相关法律制定上也不够规范全面,法律之间的存在诸多冲突;会计监督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会计理论研究方式不科学

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深入会计理论的研究,才能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变思维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促进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如何体现企业受托责任,对其他利益相关人的会计信息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样的研究方向思路过于狭窄,不利于提出新问题,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

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方面,依旧以传统、规范的理论分析方法为主,实证验证方法比较少。如果研究成果缺乏实证性,就会导致研究的成果理论性太强,由概念到概念,看似推理严密,但很可能与实际的会计实务相脱节,不能指导实际的经济生活。

在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依旧以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二元研究体系,缺乏多元化的研究体系。

三、我国会计改革的措施及其建议

(一)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改善会计执法环境

法律法规是一个规范性的文件,对于会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因此,要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指引和规范各会计主体的行为。其次,要发挥法律法规的评价职能,评价会计主体的行为是否合法。此外,法律具有教化的功能,它对会计主体、会计法人的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都有着指导作用。因此,在会计改革中,应该发挥法律的教化功能,引导会计主体依法行为,调整法律和经济的各种关系,保证会计改革的顺利实施。

要解决当前我国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全面修订有关会计立法,解决法律制度上的冲突。最后,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而净化法律环境,保证会计改革的顺利实行。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的服务质量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存在许多问题,内部控制的弱化表现在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互相牵制的制度不周密。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程序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些企业会计部门的稽核、对账流于形式。

因此,企业应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从而为会计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内部控制,首先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监督和考核,将内部控制的内容责任化,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最后,要定期反馈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从而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会计的服务性质的职能也愈加多样和复杂。我国的会计行业,在加入到WTO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国际会计公司抢占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市场份额,我国许多优秀的会计人才被高薪挖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市场份额减少,业务风险水平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行会计改革,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开拓跨级服务行业的业务范围,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方面,首先要建设会计人员相对应的会计管理体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重管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企业进行独立管理。其次,保障将全社会的会计人员纳入到管理体系中,逐步建立其企业管理、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管理新模式。最后,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教育步伐,寻求国际合作。做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对其知识进行更新。做好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实现会计理论研究创新

实现会计理论的研究创新,首先要实行会计理论的目标定位,与国际研究模式趋同。将企业会计研究同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拓展会计研究视野。其次,要注意推行实证研究方法,用实证研究弥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实事求是,大胆假设,对实证加以分析、求证。最后,要积极拓展会计理论研究新领域,不仅将会计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应该延伸到法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结束语

我国的会计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上述问题,还应该拓宽视野,积极寻找新方向,找出新问题。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实现会计国际化,使得改革后的会计体制与国际趋同,帮助会计主体有效的防范风险,提高会计主体的风险应对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大宽.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经济环境与立足点.财会通讯.2011(11)

[2]李卫斌.会计价值论.东北财经大学.2012(12)

[3]吕霞.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2(04)

[4]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财会(2011)19号

上一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析 下一篇:企业集团的融资途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