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四合院宅拍摄记

时间:2022-03-20 08:11:34

蔡国强四合院宅拍摄记

拍摄,是一种阅读。

实际上这篇文章是我4月10日一篇题为《蔡宅拍摄记》博文的延续。博文是这样写的:

蔡国强北京的家是一座几乎是废墟状态的四合院经改造之后的再生私宅,虽不是一座标准和完整的四合院,但从院门、进院以及院内的回廊可看出,原房主是一位中等有钱户。

在弥漫着丁香花香的院里拍照,是我从未有过的享受。我一个人,有着充足的时间慢慢地选择角度慢慢拍,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工作状态。

为了在目光好的时间带尽可能地拍照,我除了边工作边喝茶,再就是只吃了一碗方便面。为等落日之后的暗蓝天空和室内温暖的灯光,这是根据多年来的拍摄经验预想的效果。那一定是在色彩上形成对比的画面,我一直等到最合适的时间段,那是当钩月挂在空中的时候。

但走上归途才发现,今天拍摄共花了七小时。我已经很久没有连续这么长时间拍摄同一座建筑,而今天,给了我一个机会,通过相机的镜头,得以仔细阅读这座经建筑师的手,从废墟中捡回的宝贝。

而从外部看,这座四合院是和千万幢北京老四合院完全没两样的门脸。但经改造之后的家,可以说是四合院改造的范本。这个改造的个案引发这样的思考,四合院确实需要改造,那要看委托给谁去改造,和怎样改造。这和业主以及和建筑师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对文化和美学的认同关系最关键。

宅主是蔡国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如日中天一样的人物。

2008年2月21日,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这位旅美中国艺术家举办了个人回顾展开幕式。这是美国美术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华人艺术家个人展览,在此举办这样的回顾展,意味着艺术家本人已在当代艺术史上获得不可动摇的位置。蔡国强除了艺术家身份之外,还在北京即将举行的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拥有一个显赫的职务――核心创意小组成员、视觉艺术特效总设计师。介绍蔡国强时大都说他是住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家,而实际上,这几年他都住在北京,深入浅出是因为他现在的工作,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必须对他所做的一切守口如瓶。

最近凡是谈到与蔡有关的话题,都躲不过以上这些大新闻。此外,在去年11月刚刚结束的香港佳士得艺术作品拍卖中,蔡国强在2003年为上海APEC所作的大型烟火作品《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以7424.7万港币成交,创下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一价格接近超出原有最高估价的两倍,从而使他成为当代中国当之无愧的最顶尖艺术家。

就是这样一位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在北京,这个远离故乡泉州的地方,用不匪的价格买下了一幢四合院。

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听说过有关北京四合院改造的话题,也确实看到一些改造过的四合院案例,而现实是,要么手术做得太大,要么原建筑神髓全无,我以为这个经建筑师改造的蔡国强私宅,特别值得细细品位,当看到眼前放着几张改造之前的四合院状态的照片,真让人难以想象,它原来已是几尽废墟,杂草丛生,瓦砾遍地,隔墙靠棍子斜撑着,在这种状态下,谁能接手这座位接近“弃几”的四合院?接受者一定是看到了其中的风骨犹存,但动手则需要冷静和非凡的驾驭能力。

四合院的地点距离紫禁城和北京大学原址沙滩红楼都很近,它的挑战性突出在需要增建的部分对周围的环境、临近的胡同,以及内部的庭院结构都很敏感。建筑师朱锫说他要做的是“凝固老的,注入新的”。“凝固老的”指的是不让它再破下去,并对原有建筑表示敬意。“注入新的”指要适应现代生活。可以通过一个沧桑的墙,剥落了漆的一组门窗、破旧的瓦、的痕迹,回忆在这个院里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记忆。我确实在院里好几处看到时的语录栏的描框,我感觉到记忆的深渊中有喧哗的回响,它已经是物质化的历史。

建筑师考虑到主人蔡国强,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所以特地在正厅后边,设计一间狭长的小茶室,茶室的一面墙有三种痕迹,也是三个时期的记忆:首先是灰砖墙,其次是红砖堵窗的墙,最上层是混凝土夹灰墙,这三种因素构成的墙,就像是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断层一样。它暗示的是时间和文化的记忆。当天光折射到墙上时,形成特别的肌理,在这些痕迹中有老城砖,又有清代、晚清、民国时代的痕迹,解放以后才有了红砖,而今天用混凝土,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痕迹,所谓痕迹都是维持着过去的记忆,只有当代的东西是全新的。因此这小小的茶室又像是小小的博物馆。

当然,我深感经过一番改造后的四合院,已经完美地体现了建筑师的意图,那首先是因为有一位品位不低的业主。

上一篇:《楼市》对话余加 下一篇:奥运催熟轨道经济便捷交通点金周边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