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类本科院校素质类选修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索

时间:2022-03-20 07:42:23

理工科类本科院校素质类选修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索

摘 要:素质类选修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就业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定位都起到关键作用。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现状分析和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探索对策,推进素质类选修课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理工科;素质类选修课;现状分析;对策探索

理工科类本科院校一般以理工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中,理工科占比为72%,管理经济类占比19%,法学、文学占比9%,属典型的理工科院校类专业构成,正是由于这样的专业构成,如何进行素质类选修课的教育,更有其自身特点和个性要求,一般来说,理工科学校所能提供的素质类教育资源却较为匮乏,且课时有限[1]。

全校公共任选课,简称“公选课”,后为了体现其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将其定义为素质类选修课。全国的高校因每个学校课程体系不同,有各种称谓,如“素质类通识课”、“人文素质课”、“公共选修课”[2]等等,但其课程设置、学习目标大同小异[3]。

1 素质类选修课现状

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年截止到当前学期,开设过238门素质类选修课程。选修各类课程的统计情况为:跨专业类课程(理工类专业课程)12.92%,计算机类课程7.0%,法律类课程11.13%,经济管理类课程4.35%,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64.52%。按照我校专业比例情况,选修不同种类课程的人次比例较为适中,比较好的实现了跨学科选修素质类选修课程,达到拓宽视野,学科交叉学习的目的。

2 素质类选修课现状问题分析

2.1 选课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学习目的性存在偏差

选课工作作为教学事务中重要的一环,涉及学生修读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影响学生培养目标实现。学校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环节,出台了相关管理文件,实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指导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指导人员未尽责指导,导致学生对课程和分类一知半解,人选我选,不知所选,不知所学。“他们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对什么事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朋友选择了什么课程,他就选择什么课程。”[4]

2.2 课程开设机制不合理

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各种新的知识需求接踵而至,而开设的很多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开设课程要么是教师为了工作量勉强而为之,要么是凑数量,教师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而学生更喜欢的人际交流、历史文化、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等课程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开出,或者开出很少,学生无法选到,只能选修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凑学分。

2.3 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需创新

教什么,怎么教,在素质类选修课的教学上更是一个突出问题。因为课程类别的原因,教师也不会非常重视,准备也不会像其他公共课、基础课一样充分,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讲授时也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该类课程给学生的大体印象就是放放音视频或PPT,板书或其他方式基本没有,内容不新,教师讲的无趣,学生听的也无趣。从前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素质类选修课程的考核主要是结课论文加平时考勤或作业,此种考核方法不谓不好,只是在素质类选修课程上,应结合实践进行考核方法创新,而不单单以小论文论,不单单以分数论。实际上,正因为素质类选修课的定位,其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创新的急先锋。

2.4 教学管理不够严格

一般的认识是素质类选修课没有公共课、基础课重要,所以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监督上不够严格,也正因为如此,造成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应付上课,只为混学分的放任自流的局面[5]。

3 素质类选修课问题的对策探索

3.1 落实选课指导工作,做到人人了解,责任到位

要落实好选课指导工作,按照选课管理文件,做到学校―学院―学生三级认识到位,安排足够时间,将课程分类及内容介绍到位,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期选修,根据个人自身兴趣爱好、专业方向、就业考量等选择适合自己选修的课程,做到因材选修。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三、四学年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素质类选修课可在第一、二学年修读完成。理工科类学生要选修人文社科类方向,文科类学生要选修理工科方向,而且四门课程或者有前后关系,或者分属不同细类。特别的,指导教师自己要领会选课管理文件,熟悉课程分类及课程简介内容,熟悉选课程序步骤,随时接受学生咨询。

3.2 完善课程开课管理办法,够新够量

素质类选修课的开设,首先要满足数量要求,每学期要开出不少于70门课程(按照目前选修学生规模,大约提供一万余可选座位);其次要按选修学生类别考虑开设课程的类别,如继续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三是考虑多种途径开设新的课程,如一门课程多个教师讲授(此种办法已经实行,效果不错),邀请名师开设大讲堂等;四是要紧跟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多开设人际关系、技能培训、认证考试类的课程,只有具有时代特征,才不至于内容陈旧、落后,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6];五是加大开设视频类公共课的力度,采用课余时间看视频,上课时间多交流的学习新模式。

3.3 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建立激励制度

素质类选修课程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制定相应文件政策,鼓励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方面的各种创新,可先行先试,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学方式,如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教师自编讲义,素质类选修课多为教师钻研许久的知识领域,自己的讲义会更有价值;在考核上,鼓励教师采用丰富的,不以一篇论文,一张试卷为结果的考核方法,如做调查、研究报告,在学习课程期间所做的任何成果教师都可以参考为学生成绩依据。效果好的,要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评优考量、增加工作量等等。

3.4 严格教学督导管理,促进教学相长

要迅速改变素质类选修课不受重视的局面,先从严格教学督导做起,要督导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准备是否充分,授课是否认真,编排是否用心,效果是否良好,学生是否有收获等,做到支持改革创新,杜绝放任自流。对于不认真、效果差的课程要及时纠正或停开,并且分析原因,属教师自身原因的,要通过调岗、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惠霞,王敬艳,李乖宁.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93.

[2] 陆文龙,贾颜.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6):43.

[3] 李茜,殷海兵,任霭农.浅谈理工科背景高等院校素质类课程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53.

[4] 王敏,谢东.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132133.

[5] 周丽萍,王浩发.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对策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1(3):7.

[6] 李俊,刘智运.构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8(6):495.

上一篇:Wap手机WAP访问,随时随地读杂志'; htmlFooter ... 下一篇:高职院校艺术团的产学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