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增收的新城镇化研究

时间:2022-03-20 12:50:42

基于农民增收的新城镇化研究

摘 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人民的民生问题在天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从现实情况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天津市城镇化质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主要介绍了近几年来天津市城镇化质量与农民收入的发展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天津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

关键词:农民增收;新城镇化;天津市

1.天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及现状分析

1.1 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面

1.1.1 政府将农村多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新型城镇化提高地方农业收入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转移农村里多余、剩余的劳动力,这是减少农民数量最有效的途径。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变,农民收入也有一个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撇开了由于农业中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政策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这相当于撇开了农民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如果将这两方面因素考虑进来,将农业收入增量及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加入总收入,则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分摊在每个农民头上的人均收入将会增加更多。

1.1.2 市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现如今,农村越来依附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必须有城市的发展才能有农村的发展,只有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下,使得各方面的资源都想着市区靠拢,之所以这样,城市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对周围郊区和农村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2.天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2.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天津过去被称为“大城市,小农村”,许多郊县距城区发展相对滞后,有的县还存在贫困乡镇和贫困人口。1982年天津提出“天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为城市服务”,后来修正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以后又明确为“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天津的“城乡一体化”经历了起步、发展、加速三个阶段。2001年,《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又在全国省一级率先出台。方案制订了天滓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完整指标体系,主要覆盖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三个领域。农村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在提高了建设管理水平和载体功能的同时,也拉动了城市建设市场以及第三产业的多种消费需求。在“城乡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房地产、运输、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不仅大大加快郊县城镇建设步伐,还积极稳妥地对城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并乡镇71个,使布局和规划更加科学与合理。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比重由555%提高到864%,重点规划建设成85个城镇工业区和14万平方米商贸服务区,建设农民住宅楼124万平方米,配套公建面积18万平方米,生产用建筑89万平方米,向城镇转移人口20万人,农村新型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2.2 天津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2012年天津市为了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政府有关部分出台了多项有关政策,为的就是让本市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据天津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天津市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达到了26921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109%;人均消费性支出18435元,相比2011年增长11%。因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天津市的恩格尔系数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回升的现象,2011年天津市当地的人均食品花费是6580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12%,恩格尔系数为36%,201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32%。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以后,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文化娱乐和奢侈品等一系列的花费出现明显的增长,2012年全市服务型的消费支出达到了2486元,比2011年增长了9%。此外,随着原油价格的下降,2012年的家庭私用车也多了起来,截止到年底,一百户居民的家用汽车数量已经达到了203辆,比上一年增长了266%,居民人均用车燃油费为445元,比2011年增加了66%。与此同时,本市城区居民接入的互联网计算机比2011年增长了11%,缴纳的增加228%。城市人民手机的人均支出达到了152元,比2011年增长了228%。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多项消费支出平稳增长。

3.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差异条件

3.1经济水平条件不同的情况下

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上行阶段,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再或是城乡连接处,生活水平已经到达一定的经济水准,城乡之间的结构差异越来越小。当中国刚刚进入发展初期时,城市化明显增强,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入城市,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显著增大,城市中的新型行业及就业机会成为劳动力无不追捧的方向,城市住宅的基础设施及居民生活服务质量远远超过农村的居住地环境,这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另一大吸引力。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和及扩张也为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敞开了空间。但当城市的吸纳量达到饱和时,城市的经济会向更加低廉的成本去倾向,而这时由于农村人口大量的移出,农村成为了城市工业和新兴产业向往的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变得拥挤,农村却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生活所需,城市收入所带来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3.2 劳动力转移成本不同的情况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向城市时,不仅仅只是转移的过程,农村劳动力的成本变得非常高,例如经济成本,心里预期成本,生活质量成本,除了这些意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出行和住宿成本,春运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到饱和状态下时,农村工业化,成为现在最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不仅仅减轻了人们在途的成本,更使得乡村与城市的经济状况差异大大降低,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转移成本越低,其转移倾向性就越强,转移效率就会越明显,新型城镇化就越来越受农村劳动力的推崇。

3.3人力资本不同的情况下

人力资本的指的是人体中本身就具有的内在的知识、技术能力、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总称,具体体现在劳动人民自身的受教育情况、生活阅历、技术能力、经济收入特征等。本文认为,随着人力资源在现实竞争力的增强,其在城市中发展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着有着较高的资本时,就会对农村中廉价劳动力产生强烈的冲击,这种良性的冲击会激发低成本劳动力向高成本劳动力成功转型,现实中任何工作的变动往往都会经历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能适应的人才能成为各界的精英人士,而不能适应的人将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尽管心理承受能力是无形的,难以用某种事物来加以衡量,但这种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是及其关键的,因此,本文推断,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相对越低,其转移倾向性就会越大,有效转移的数量就越多,新型城镇化的增收效应就越显著。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扩大收入来源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新型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首先是要充分挖掘乡村的内部潜力,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同时又要利用当地的环境努力开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争取从根本是解决三农问题。(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上一篇:提高广播电视编辑综合素质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汉江流域传统村落居民文化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