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国》英雄

时间:2022-03-20 07:29:16

在“三国”的世界里,人们不问是非,只问成败。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是懦夫,不存在“失败的英雄”一说。可惜这种成功只是动物学意义上的。杀伐掳掠的时候,当然要把天下苍生、仁义道德挂在嘴上,虽然都是用来遮丑或当幌子用的。

刘备攻下西川,占领益州,逼得同宗兄弟刘璋纳土归降。这事即使搁三国时代也不大光彩。你不是口口声声说曹操是贼,你才是“正统”吗?现在我们姑且认为你确实是汉室帝胄,但你姓刘,刘璋、刘表不也姓刘吗?他们也是“贼”吗?刘备大概也觉得此事做得不地道,因而看见刘璋捧着官印文书出城来了,就赶紧上前拉住他的手,痛哭流涕地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刘备入川本来说好是为打张鲁的,一应军资粮草也全由刘璋供给,后来刘备以供应不足为借口,反攻倒算,窃取了西川,这事的是非曲直虽三岁小儿亦可明了,但经此一役,抢人的刘备成了三分天下的英主,救人的刘璋却成了暗弱无能的庸才。

刘璋救过人吗?当然。这一点即使在酱缸一样的《三国演义》里,也至少留下两处令人动容的记录:

第一次是刘备大军攻陷雒城,从事郑度向刘璋献计说:“刘备大军劳师袭远,粮草不多,吃的是山里的野谷和百姓仓库里的粮食。如果我们将百姓集体移民到涪水以西,然后实行坚壁清野,刘备没有吃的用的,自然不战而退。”如果从“成功”的角度上看,郑度此计当然极为高妙,连孔明听后也大吃一惊,说:“若用此言,吾势危矣!”但刘璋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宁愿让军队正面迎敌,也不愿让百姓拖家带口地搬迁(“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此言非保全之计。”)。

第二次是刘备命马超率部攻成都,兵至城下对刘璋喊话让他归降。刘璋虽然气得昏倒在地,但醒来后却对众人说:“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说:“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回答说:“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落泪。

鲁迅曾经感叹“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刘璋能不能算一个?

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兵七十五万,为二弟报仇。赵云首先站出来反对,刘备回答:“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在刘备看来,全国民众理应爱吾所爱,恨吾所恨。我的二弟就是全国民众的二弟,我的杀弟之仇就是全国民众的杀弟之仇。如果一个人贵为天子,连杀弟之仇都不能报,那么,国家再强大(拥兵七十五万),幅员再辽阔,又有何用?

你看刘璋与刘备相比,一个为了救满城百姓,宁愿舍弃江山,到公安县当百姓,靠上边发的救济过活;一个为了一己私仇,不惜将百姓绑到他的战车上,最后全军覆没;你说谁是真英雄,谁是假仁义者?

【原载2012年第8期《同舟共进》本刊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插图 / 公私分明 / 孙 健

上一篇:治巫先治吏 下一篇:贫穷何颂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