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途径

时间:2022-03-20 06:19:48

浅谈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将课程改革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和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因此,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我国现行教育方案存在诸多弊端,已不适合时展的需要,不能反映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形势,不利于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发生碰撞和摩擦。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和实施中有一个很明显而且较普遍的误区,以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去探究,得出不同的答案。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比过去的教学有进步,但远没有跳出“以教为主”的框框。学生的思路还是被严格地限制在教师设定的问题里,答案也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提示语言“引套”出来的。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谁来提问题”的问题,决定着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探究的问题。

课程改革本来就是新东西,必然遇到很多新问题,才需要探索新路径,找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德育工作抓实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重点是育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是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

德育贵在理论联系实际。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重德育的灌输和说教,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这些大道理、空说教离学生太远,有无病之嫌,德育必须在各项生动、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经常因势利导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受到切实的熏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觉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德育工作的实效。育人是为了育魂,育魂首先要育心,培养健康的心理、人格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复杂的社会环境、沉重的学习压力与竞争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心理教育虽非点石成金的神指,但对于增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确实具有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邀请心理专家、教授定期给学生传授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德育重在“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我们要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一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名利导行教育;二是利用当代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的报道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三是抓住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礼貌待人、办事认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四是抓劳动养成教育,培养孩子爱劳动、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

二、完善教师学习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习者,未来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所指出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就是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角色进入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要了解知识与科技创新的现状,具备操作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在课程中,新的课堂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许多教师整天只是忙于应付教学,根本就不再学习。我们农村学校的这种问题更为严重。那么,应怎样安排教师有限的时间呢?这就应鼓励他们学习,每天不断地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教师集体学习制度的完善,可以使学习更为量化,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经常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心得写作、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也是课程改革的精髓。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按部就班、强调封闭自足的一种矫正,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难点在于教师受传统的师德尊严的思想束缚,大多信奉权威主义的教育哲理,教材至上,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极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创新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义务,在基础教育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新教育首先要创设宽松环境,创新教育的任务诸多,如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教育需减轻“应试教育”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天性得到恢复,这样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宽松发展。宽松应该是新世纪创新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身心稚嫩的这一代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红霞小学不断反思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是一种服务,让学生宽松学习”“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受到最好的教育”的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这是衡量新世纪创新教育的重要标志。科技的进步,教育手段的不断现代化,为每个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日益增多的选择机会。家长针对社会的需要,日益萌发对创新教育的渴望,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大教育环境中,无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思维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四、把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改革的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也就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扬起成功的风帆,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涵点滴创新火花的学生,要及时指点,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的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课堂教学中,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走向课堂,取代了“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构建成新型的师生观。新型的师生观中教师必须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应强调尊重、赞美、欣赏;在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共享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当前推进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课程改革,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亟须学习与研究。改革最核心的动力来自全社会,特别是校长、教师、家长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重大影响。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形成理性追求,才能确定改革的目标。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要培养愿意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四有”新人,而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我们一定要对国家的未来有责任感,要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改革阶段,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改革、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红霞小学)

上一篇:净化汉语环境,势在必行! 下一篇:培养学生自信应从教师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