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思考

时间:2022-03-19 10:55:34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思考

摘要:就当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教育障碍、监护能力弱以及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等,基于此类问题,造成社会上大量不稳定现象出现,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已经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依法保护主体切身利益,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消除教育差异,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由此,主要就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合理的优化策略,建立长效教育机制,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法律权益;监护;人身安全

根据我国2006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有超过1.5亿农民工外出务工,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并且这个数字成像持续上升情况。与此同时,有部分人并非是前往一些大城市打工,或是出国劳务。基于此种情况,造成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增加,2006年超过2300万人,有85.9%的留守儿童年龄在14周岁以下,在义务教育阶段,有超过1/2的学生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法律角度进行探究,对于后续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监护问题。

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为孩子父母,父母对未成年人提供抚养义务,是一项非常神圣的职责,其中包括未成年人自身财产和人身合法权益的监护。但是由于种种因素限制,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家中老人或朋友共同生活,长期同父母分离,监护职责擅自变迁,可能出现留守儿童缺少监护人的现象。就留守儿童监护问题来看,主要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友监护、同辈监护以及混合监护等等,不同的监护方式确定不同的监护主体,混合监护则是未成男人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时而由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监护,其中存在明显的问题[1]。具体表现为:

(1)监护力度不足。

由于监护人自身监护能力存在局限,致使留守儿童监护质量偏低,难以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正确引导作用。

(2)监护职责不明。

留守儿童多为农村地区儿童,由于农村地区人民自身文化修养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理解为简单的照顾和看管,保证其日常生活起居,所以存在着亲友监护、祖辈监护以及其他监护形式,监护职责不明,一旦留守儿童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则很难找到直接相关责任人。

(3)监护方式不定。

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十分不稳定,种种原因导致留守儿童自身缺乏安全感,心理负担加剧,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育问题。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在幼儿成长初期受教育情况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开家中前往城市务工,将子女留给家中老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教育。据相关报道显示,湖北咸宁一个儿童3个月就被留在家里,直到子女上小学后,父母仍然在外打工未回家,这种父母同子女长时间分离现象,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障碍问题,对成长十分不利。

(三)人身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监护,自身法律权益十分容易受到侵害,危及人身安全。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监护,留守儿童是犯罪侵害行为的主要对象。

二、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对策

(一)强化法律宣传力度。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社会以及其他公民的共同责任,对于一些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应该予以严厉惩处,任何人都有权利组织,并加以举报。应提高对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的认知,明晰其必要性,进一步规避留守儿童成长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

(二)强化监护主体责任。

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应明确监护主体责任,父母对于未成年人的抚养义务责无旁贷,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依法履行监护责任,不得虐待或者抛弃未成年人,不得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学校应按照《义务教育法》严格履行自身教育职责,全面落实国家最新制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三)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法律制度对于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义务教育法》等多部法律进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具体处罚措施予以明确规定,增强操作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联合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提供帮助,将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落实到实处。

结论: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监护,自身法律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强化父母以及其他监护主体责任,不断强化人们留守儿童监护的责任意识,更加合理有效的改善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课题组.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3):32-35,10.

作者:杨熙玲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上一篇:留守儿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下一篇:低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形成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