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庄子》研究以及遗响

时间:2022-03-19 07:51:10

闻一多先生《庄子》研究以及遗响

摘要: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革命家,爱国志士。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研究:《庄子》语言有人言与物言之分;《庄子》中提到的“真人”就是传说中的“仙人”;闻一多先生认为顺应自然是庄子的处世原则;在后期的文学研究中,闻一多先生同庄子决裂,文章试图阐述理由;文章对闻一多先生讲解庄子时提到庄子寂寞了一生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学者;文学家;寂寞;决裂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38-02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革命家,爱国志士。《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诗是他研究古典文学的起点,而《庄子》则是闻一多先生用其心浇灌的学术之花。闻一多先生最喜欢《庄子》,以至于“倾倒、醉心、发狂”的地步。但是,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态度,由开始的醉心、痴心到最后的决裂。文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论述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贡献以及其中存在的偏颇处。

一、对《庄子》的诠释

闻一多先生对《庄子》付出很多,《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章句》、《庄子校补》、《庄子义疏》都是他的特殊贡献,是他用尽心血的成果。这些文章不仅为我们疏通《庄子》文意,校正辞义,而且为我们了解庄子提供了依据。

闻一多先生认为,《庄子》的语言独具特色,分为人言与物言。记言与记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种重要文体,它们在发展上有先后之分,先记言后记事,是从以记言作鉴戒为主开始的,记事后来虽然发展成为独立的史传体,而鉴戒成分终居主导地位。《庄子》主要说理,鉴戒成分寓于文章之中,语言却独具特色。它的语言包括假托黄老之言和记物的寓言,分人言与物言两种。其中人言又分为虚实两类,虚比如赋中的子虚与无是公等,实比如历史存在的人物黄帝孔子老子等人物的语言。如庄子鄙视儒家,称其为假儒,于是便借儒家之口,还世人以真面目(张周生:2007):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儒以金锥控其颔,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庄子以儒家之口痛斥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行为却卑鄙龌龊。黄帝老子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他们说的话为真言,而子虚、乌有先生是历史上虚构的人物,为虚言也。再如《庄子》中徐无鬼运斤成风、修与惚相遇于混沌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些都是庄子虚构的人物。物言的情况则比比皆是,庄子自己曾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整部《庄子》内篇就是一部寓言的传说,如葫芦小大之辨,到底是有用为大用,还是无用为大用?于是庄子借一个葫芦的口,辩述了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

《庄子》中的神人、真人、至人等都是指神仙,庄子只是把他们加以理性化了。《逍遥游》中写到列子御风而行、写邈姑仙子之不食五谷卓约若处子。其他如《大宗师》《应帝王》《在囿》《天地》《秋水》《徐无鬼》等篇,都有关于神仙的理想描写。

“仙”,古字作“仟”,《说文释千》,升高也,是说人升高为迁。而写为“仙”,乃是由西方观念传入后而造作的新字。以字义说,神仙一词的概念是这样:神是指本来就有的,仙则是由人修炼而成,修炼成功的人,就如同神明一样,故称为神仙。神仙的另一种别称叫“真人”,这是古人以为活人仅是人的一种手段,肉体死后才算达到永久不死的目的,故名字曰“真人”,以对待肉体的假人。因此古人认为凡能够死的人皆可以成仙。所以说按仙,有飞升的意思。以闻一多先生的理解,“真人”,则是能飞的“仙人”。

二、闻一多对庄子的认识

闻一多先生认为,庄子的处世哲学:不追根寻底,当顺应天地循环。人,生死有限,不必苦苦追寻为什么,自然之理,不必探究,生死是人生的必然循环过程,不必悲哀。人人皆惧死,而庄子却视死生为自然。当面对死亡等人生大问题时,庄子把它看作一个始卒若环的持续过程,“死生为一条”、“死生存亡一体”,因而对儒家的种种死生之饰都淡然视之。在《大宗师》里,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子桑户逝世,孔子听到死讯,叫子贡去处理丧事时,子贡看见死者的两位莫逆之交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刘建国,顾宝田:1993)

好朋友死了,生者应当“相和而歌”!在庄子看来,死亡在本质上所代表的意义在于“返真”――回归到宇宙之际。生死是气的凝结以致于消散的一个过程,世间存在的万象乃是“假于异物,托于同体”,整个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于不同侧面所显现的总集合。死生并不可怕,我们应以之为乐,以旷达之心对之。

三、对庄子理解的偏颇

闻一多先生在讲庄子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言论:“庄周只管穷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果真庄子一生都是寂寞的?那么惠施将置身何地?我以为这个说法是不妥当的。

从庄子《外物篇》说他家贫困,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山木篇》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腰履而过魏王。” 这些可以看出庄子确实有一些贫困,但是要说庄子寂寞,绝不赞同,我们知道,庄子有个辩友,惠施。惠施在庄子生活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寂寞,是因为没有对手。然而,惠施,不仅是他的对手,更是庄子的朋友。最后在《庄子・徐无鬼》篇中,惠施死后,庄子送葬,对惠子的逝世无比痛惜(张周生:2007):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可见,庄子不曾一直寂寞,因他有可质之人,他寂寞,是自惠子死后。相交满天下,知己一何求,有惠施这么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庄子怎会寂寞。闻一多先生说庄子不止寂寞,还寂寞了一生是有失偏颇的。

另外,庄子著《庄子》,有内七篇是庄子亲笔,还有26篇,是庄子以及其门人所著,一个有如此嘉言,有如此多弟子的南华真人,会如此寂寞么?

四、闻一多与庄子的决裂

在后期的《关于儒道土匪》一文中,对长期以来占据人们头脑的儒、道、墨三家做了批判。他说:“至于骗子表示道家,起初我颇怀疑那微号的适当性,但终于还是用了它。无为而无不为也就等于说,无所不取,无所不夺。而看去又像是一无所取,一无所夺。这不是骗子么?”他斥骂墨家是土匪,儒家是偷儿,道家是骗子。他说“讲起穷凶极恶来,土匪不如偷儿,偷儿不如骗子,那便是说墨不如儒,儒不如道。”为何曾经一度迷恋,却成就了如此激进的闻一多先生?

这与当时的社会关系有关,闻一多先生旨在批评当时如骗子偷儿一样的特务,他的矛头,并不是庄子,就算说道家,也从未有提到庄子的不是,也只是指责怀有道家避世思想的人。所以说后期同庄子的决裂,是同道家避世思想的决裂,并不是同庄子的决裂。他虽然是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但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兼收老子、杨朱、庄子、宋趼等人的思想,后又与名、法合流,形成“黄老之学”。道家的后学也融合了儒家的思想。闻一多先生批评道家,固然也有庄子的份儿,但不等于全归咎于庄子,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杂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单独提到庄子,说有庄子的份儿,是指“无为而无不为”本是庄子倡导的学说,避世本是庄子带头的处世观。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 中国书局,1961.

[2]王康.闻一多传[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3]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4.

[4]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上一篇:民俗动物造型艺术的特征 下一篇:同时履行抗辩权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