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德育工作的渗透

时间:2022-03-18 11:21:48

社会生活中德育工作的渗透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人不知,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须先成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方式却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面对老师对学生德育太过注重课本上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仍旧局限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教育。漠视了学生个体的生活环境,漠视了他们内心当中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从而导致了当前学校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规范约束之外,更离不开心育启导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德育讲求的是实效性。只有引领着孩子感受、观察、分析生活,才不至于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时束手无策,他们才能真正认清善恶,才能有选择地接受和摒弃。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过于说教式的教育对其作用不是很大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实践、养成,以最终达到内省的目的。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深厚沃土

学生在教育中发展,即在教育中生活。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引导学生意识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服务。事实上,德育更大的舞台在课外、在生活中。因为那是学生道德情感尽情抒发的空间,是学生道德思考喷发的大海,也是学生自觉实践道德意志的肥沃土壤。我们可以在做好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体验生活,每隔一段时间安排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使这些实践活动课程化、规范化。例如,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容不得半点马虎。针对交通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我们习惯于说教式的教育,要求师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各种交通标志,了解过马路的方法。但这些终归是“纸上谈兵”,远远不够的。因为马路上的情况瞬息万变,错综复杂,不亲身经历是得不到真感受的。我们何不专门为学生组织安排一次德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自找一找书本上的交通标志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在街头观察交警如何指挥交通;亲身体验遇到具体情况该怎样安全过马路。

二、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催化剂

让德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要在德育中向学生诠释生活,而是重在通过学生重温生活事件,在生活画卷的引领之下,认识和理解生活,形成正确的态度,积累鲜活的案例。因此,德育还需要及时捕捉现实生活中鲜活而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借助学生身边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正能量。我们不妨开展“寻访身边的残疾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与残疾人零距离接触;再如,针对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可以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让所有的学生了解他们身边弱势群体生活的困难,感悟他们意志的坚强,由此获得的情感体验才是最真切的,最不能磨灭的。学生会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学生会全方位的吸收有用的东西,同时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分享快乐;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学会生存,在各种情况下善待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帮助他们学会爱,爱自己,爱他人。

三、社会生活中的“负资源”是培养学生德育的警鸣钟

学校教育不能一味地避免社会的阴暗面,反而是要想办法创造性地利用社会生活中的这些“负资源”,巧妙地在学校德育中适当呈现,通过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哪天在生活中真的遇到了,也能够判断是非、合理选择。也可以尝试着“因势利导”,将生活中的不利转化为有利。例如,学校可组织每班每学期收看一部青春期教育片,两部法制纪实教育片,让学生看后写观后感,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自我防范能力。总之,学生德育需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具体而丰富的教益,并在体验中领悟、积淀提升,进而升华凝结出自己的道德智慧,指引人生的路程。我们坚信学生德育在现实生活中定会扬帆远航。

作者:摆金仓 单位: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三小

上一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下一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