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类型及发展方向

时间:2022-03-18 12:04:45

大学电子政务实验室类型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子政务相关人才需求激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了电子政务相关专业、研究方向,开设了相关课程,建立了与之相应的实验室。本文通过比较多所高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业务性质、功能,划分了实验室的基本类型,在分析描述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发展趋势。

1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概况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2]。该实验室以培养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为主要目的。随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以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验中心[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字化管理实验室[4]、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等国内知名院校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展开了围绕电子政务科研教学体系的实验室项目建设。2005年以来,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主体已经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类,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领域。这些实验室在功能定位上,不仅有用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的,也有重在管理应用、实践操作方面的,它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科研与教学实践。一些院校在筹建实验室的同时,也注意与国内同行间的横向交流。据东北财经大学网站新闻报道,19所高校共同发起的“中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于2004年8月28日在西安签署[6]。2005年1月,在浙江林学院召开了中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第二次研讨会[7]。2008年4月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组织的公共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研讨会就电子政务实验室组织机制、运作机制、资源共享与运用机制等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整体状况呈现出实验室建设由少数重点院校开展向各类型、各层次院校拓展,多维度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建立向“校校联合”发展等特点。

2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类型

通过分析采集的样本,进一步归纳其建设方式、业务性质与功能等方面的特点,结合类型学方法可对其进行子类型的划分。

2.1按建设模式分类

按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立建设、委托建设、校企联合建设与校校联合建设等四种类型。独立建设是指由高校自行立项,依靠自身力量组织项目建设队伍、承担全部建设资源投入。这是一种常见的建设模式,其主要问题是对于基础条件一般的学校,可能会因经费等条件而导致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限,不能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委托建设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企业将某一项目委托给高校进行建设,高校运用项目建设经费建设相关实验室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吸引社会资源提升自身建设。但这种模式往往需要接受委托方的管理与评估,对建设成果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与风险。校企联合建设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人力等基础资源,企业提供经费或投入其它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性资源,如实验设备、实验系统等。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可以实现产学研体系的构建,更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与实践机会,是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模式。校校联合是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一种新模式。目前,该模式主要采用院校负责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院校之间互通教学软件资源的方式进行。教学软件资源包括电子政务教学软件系统、教学课件、教材教案等内容。这种模式丰富了实验室建设的方式与内涵,但还有许多实质性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2.2按业务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电子政务实验室业务性质可以分为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与项目建设型等三种类型。教学主导型就是以开展实验教学为主要任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又可以分为以专业为主导的教学型实验室和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学型实验室等两个子类。前者是以某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基础,设置学科综合实验室,由实验室开设出与电子政务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后者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围绕电子政务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在满足电子政务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为相关学科、专业提供实验环境。科研主导型就是以电子政务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与教学主导型相比,教学主导型侧重对理论与技术的验证性实验活动,而科研主导型侧重理论与技术的探索性实验活动,较更注重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但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对理论的验证与探索,就不会有创新。项目建设型就是面向社会、政府、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的电子政务科研、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管理咨询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实验室通常隶属于综合性或专业性研究型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但也承担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

2.3按功能进行分类

按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应用和教育培训等四种类型。理论研究是指实验室建设以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探求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间的契合点等为主要目的。着重进行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如政务信息公开、电子民主、电子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技术研发是指在计算机通讯、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持下,结合管理科学理论、管理技术,开发具有实用性的电子政务的技术与管理系统。包括政府网站系统、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决策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电子政务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应用是指以电子政务理论、技术的验证、演绎为主要目的,以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将管理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实践中,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政务流程优化与再造、政务协同、电子化采购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培训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功能的电子政务实验室。该类型更强调政务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硬件应用,电子政务集成软件、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类型的实验室既体现了其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成果社会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代表了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思路。

3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是一个具有高度应用性的专业领域,电子政务实验室作为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与保障条件,在不长的一段时期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实验室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资源整合、横向联合

资源整合、横向联合将体现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流动与联合。校内资源整合是在本校各院系之间建立广泛的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8]。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建有多个学科,整合相关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不同领域切入电子政务的教研,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校企联合是将高等院校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技术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化高校科技力量为社会生产力。第三是校校联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较强的项目,如果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学术互通,甚至开展网上联合实验,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投入,还可以充分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第四个方面实验室还可以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取得政府支持、把握国家政策导向,通过专题研究、建立实习点、共建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3.2注重软件环境建设

电子政务,“电子”是基础,政务是“核心”。政务科学本身就是软科学,实验室建设应紧扣这个规律,突出电子政务特色。首先在规划上,应当率先做好软件规划。软件投入不应低于硬件投入,甚至应当超出硬件投入,应当通过挖掘软件的潜力提升硬件的使用效率。其次,应当将实验室布局、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工作模式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模拟电子政务环境。只有在模拟好政务环境的基础下,才能更好的突出“政务核心”,更大地发挥教育与科研功能。同时,加强实验室宣传,建设配套网站、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3.3注重技术集约

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立,离不开各种技术,包括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技术集约,就是要将多种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和分析电子政务的实施技术,突破技术瓶颈[9]。因此,电子政务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日常管理中,应大力促进理论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技术进步的融和,不断拓展科研、教学项目,通过增加支撑项目的形式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

3.4突出自身特色、培养不同类型人才

专业人才是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10]。各地区各部门有其特定的电子政务需求,各类型院校有其自身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当紧扣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与需求,结合院校特色与培养目标开展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例如,对于理工类院校,应以培养系统开发型人才为主,突出技术优势;文科类院校,可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教研工作。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建设专门化、独立实验室;教学科研经费等资源有限的院校,可以利用学校公共设备等方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3.5注重发挥社会效益

高校作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单位,实验室不仅应具有技术研发、理论研究功能,还应切实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促进投资、效益、质量和谐发展[10]。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不仅要对本学科、专业开放,更应当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向社会、政府、公众提供教学科研实践资源。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育是培养信息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挥电子政务实验室的社会效益最终也将推进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

上一篇: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对国内影响 下一篇:Proteus在电子设计比赛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