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儿科护理论文

时间:2022-03-18 06:32:43

肢体语言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入180例患儿,其均是在2012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断,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在180例患儿中,共有98例男性患儿,82例女性患儿。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岁至1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1.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90例患儿,对这两组的患儿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

患儿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根据医生的嘱咐对患儿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如打针、换药等。观察组患儿中除了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还要利用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医护人员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时,要注重面部表情,面带微笑,对其充满关切之情;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其沟通,做出善意的举动,注意患儿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安慰工作;要定期为患儿进行检查,在打针或是换药的时候,可以抚摸患儿的额头、脸庞,以消除其心中的畏惧,利用一些肢体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3疗效判断标准

在对患儿进行接受度调查的时候,可以利用4级标准来评分。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可将护理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触和部分抵触。完全接受:患儿十分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诊断和鼓励,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按时打针吃药;部分接受:患儿基本能听取医护人员的嘱咐,可接受部分的护理和治疗,较为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但对某些护理内容具有抵触情绪。不过在护理人员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下最终仍能接受;完全抵触: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反映强大,十分反感,对其具有害怕之情,完全无法接受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部分抵触:患儿难以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内心十分不愿接受治疗,具有抵触情绪,但又被强迫的必须接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述数据,利2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X分析计数数据。若P<0.05则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所选入的180例患儿进行分组比较,可得出:观察组中的患儿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为94.45%,而对照组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则为71.11%。据此,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听从医生嘱咐的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讨论

小儿护理工作并不简单,其服务的对象是缺乏自我约束力、表达能力不强的儿童,因而护理人员在与其交流时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掌握患儿的病请,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此,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具有有效的作用。研究表明,肢体语言可有效地运用身体各部位来进行变化动作,以向对方呈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沟通方式,能让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让其消除抗拒心理,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和信任,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而提高小儿护理工作效率,加强对患儿护理的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仅仅只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中,患儿的总接受率为71.11%,而基于常规护理方法,采用肢体语言的观察组的患儿总接受率则为94.45%,其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这充分证实了以上结论。总的来说,基于本文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证实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重要性,具有推广价值,是保障我国小儿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雅宁单位:蓝田县中医医院儿科

上一篇:理论实践一体化儿科护理论文 下一篇:人文关怀医院儿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