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瓷真赝的讨论

时间:2022-03-18 05:41:08

有关古瓷真赝的讨论

仅凭照片难定真假

文/李洪彦

我是一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喜爱阅读报刊上刊登的有关古陶瓷的收藏和鉴赏方面的文章。我也是《艺术市场》杂志的忠实读者,每期杂志一到,我都会先睹为快。对有关古瓷器的文章,更是“情有独钟”。“非忒论瓷”栏目的设立,更是让我等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近读《艺术市场》第7期刊登的署名杜国明先生的文章《古瓷收藏者要提高鉴赏水平走出误区》,其中对王非忒先生的文章发表了几点不同的看法。掩卷深思,我对杜国明先生的某些看法不敢苟同,也借贵刊一角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

我是1995年来深圳的中原人,在深圳的街头巷尾马路边上的所见所闻,应当与自称在深圳客居10个年头的杜国明先生相差无几。据我所知,街头地摊上叫卖的大多是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品和其它的玉器杂件等,几乎都是“一眼货”。江西等地的仿明清官窑瓷器仅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也容易辨其真伪。真正的古陶瓷可谓是少之又少,真正懂瓷的行里人和与真古瓷有瓷缘的收藏者才有机会将真古瓷收入囊中。若连仿古瓷是何窑所仿,又是所仿何窑都分不清楚的话,那还何谈古陶瓷的收藏和鉴赏呢?

众所周知,衡量文物的价值一般是从其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考古价值、收藏价值、欣赏价值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的。然而,杜国明先生却将王非忒先生收藏的古陶瓷精品能否上拍卖行进行拍卖,当作其衡量王先生收藏的古陶瓷是否属于上档次的陶瓷精品为标准是有误的。历来真正的大收藏家,很少愿意将自己精心收藏的“宝贝”拿来示人,更不用说拿去售卖换钱了。

一个理论知识丰富、富有实践经验、见多识广且悟性极高的古陶瓷专家,也不敢妄言“凭照片就能定真假”。我想,我国著名的陶瓷专家耿宝昌老师不会说,张浦生老师不会说,叶佩兰老师也不会这样说。越是专家越会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总之,真正懂得鉴赏古陶瓷的人是不会轻易这样下结论的。更何况因为种种原因,照片所反映的物象有时与实物相差甚远呢!仅凭照片就能定真伪,岂不是空穴来风、纸上谈兵?有这种理念的人,才是收藏的初学者、行里的“半瓶醋”。当前,收视率挺高的CCTV-2《艺术品投资》中的“鉴宝”节目中,有哪个鉴定专家是仅凭观众来信中夹寄的实物照片来定真伪的呢?若拍卖行也是“凭照片就能定真假”的话,那么,我们对这样的拍卖行及拍卖行里的“陶瓷专家”的可信度会大打折扣的! (作者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中原人在深圳也卖过真品瓷品

――对杜国明文章的剖析

文/蔡柏荣

《艺术市场》杂志第3期和第4期发表的“非忒论瓷”两篇文章,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在古瓷研究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这不但体现了“非忒论瓷”的精彩文风,更体现了“非忒论瓷”对古瓷的研究深度。反观杜国明的文章,却无太多实质内容。我从小就在深圳长大,也是痴迷古瓷的收藏爱好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收藏古瓷,对深圳收藏界的情况很了解。现从以下几方面简要剖析杜国明的文章。

1、杜国明自称“从事古玩收藏和交流已有20多年,是实实在在地在市场中滚爬出来的”,并把“非忒论瓷”发表的图片实物看成是中原人20世纪90年代初在地摊上叫卖的仿品,仅凭这一点就可说明杜国明根本就没研究过古瓷,不懂古瓷。明明是江西景德镇胎釉的瓷器,怎么成了中原瓷了?

2、歪曲中原人在深圳的经商事实。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确有许多中原人在大街小巷摆卖仿古瓷,这些仿古瓷是以宋五大名窑为主,还有“登峰瓷”、“磁州瓷”、“耀州瓷”等,也有少量从江西进货的仿明清官窑瓷,玉器杂件等。这些仿品累计起来,应该可以用车皮装。可话又说回来,中原人卖的决不全是仿品,也有少量真品,就看你有否机遇及鉴赏能力了。我们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要讲实事求是,像“非忒论瓷”发表的如此精美古瓷,确实没有见过。笔者天天在鉴赏古玩,收藏古玩,梦寐以求想得到其中一二件,始终不能如愿。杜国明却认为是“一车皮不为过……远远超过一车皮,而且大都被香港和深圳本地的‘古瓷’爱好者当作真古瓷收藏了”。既然有这么多,而且你也经常去人家那里看货洽谈,肯定“见过”不少类似的“仿品”、“臆造品”,那么你拿出几件来写文章发表。如果你一时找不到这类“仿品”、“臆造品”,那么只要指出是在哪家仿制厂生产的,叫仿制厂作个说明也行,这样一切是非不就澄清了吗?

3、古瓷收藏和拍卖问题。据我所知,有经济实力的真正收藏家和古瓷爱好者是不会轻易把自己喜欢的收藏品拿到拍卖行去拍卖,特别是精品。他们对收藏有自己的理想,要开展览会,办博物馆。“非忒论瓷”文章中的图片实物在其本人的收藏品中只占了微不足道的零头。我见过他的藏品,惊叹明清官窑质量之精,数量之多,私人藏家难有人与他相比。再说各拍卖行都有自己的拍卖守则,用能否进拍卖行拍卖来衡量古瓷的真伪是没有依据的。

4、“凭照片就能定真伪”,这是杜国明违背科学的又一歪理。众所周知,要把古瓷的照片拍好,是件不容易的事。不但与照相机好坏有关,而且与光线、曝光、冲洗以及印刷时颜色的调配也密不可分。所以同样一件古瓷器在不同的环境下拍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就是博物馆藏品的照片,在不同的印刷书中颜色也不相同。这种现象,在书本中经常可以看到。目前景德镇的高仿瓷,比如说仿清代官窑瓷,在自然光下看,仿品和真品存在彩料发色不同、釉光不同等问题,画工基本相同。如果由于上述原因照片效果不理想,变色较大,就会很难认定真伪问题,除非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博物馆藏品变色再大也是真的,民间藏品稍有变色就是假的。所以说凭照片就能定真假是错误的结论,凭照片定实物真假只能作参考。

笔者在深圳认识王非忒先生也有18年了。他来深圳之前曾是上海一家部级科研机构的部门负责人,也是多项部级科研攻关课题负责人之一,得到过多项科研成果奖,他个人也得到过两项发明奖。难能可贵的是他研究古瓷也像他搞发明创造和科研项目攻关一样,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为了搞清楚景德镇的仿制古瓷状况,证实葬瓷和吉祥瓷的存在,他多次深入江西、安徽、浙江等地作调查研究,并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交上了朋友。王非忒先生能写出这样严谨而又具说服力的文章,大胆提出在古瓷研究中存在误区的论点,笔者认为这与他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更欣赏他对古瓷研究的科学态度。在此希望一些古瓷研究专家和收藏爱好者,深入实际,辨明是非,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早日走出真正的误区,这才是当务之急。

“王文”中图片属臆造产物

文/向家林

笔者拜读《艺术市场》杂志“非忒论瓷”的文章后感触颇多,本着贵在参与的态度,直述观点,求教方家。

1、王非忒先生文中的实物图片,笔者此前已从其它杂志上见过报道,那些宋元的产品,都是“创新”的赝品,而且是档次不高的新仿品。笔者曾亲眼目睹地摊上江西瓷贩在兜售这些物品。所以笔者很负责任地说王非忒先生文中的实物图片,应该说是不折不扣的“水货”。理由是:此类产品完全属于臆造的产物,所以无论造型、釉色、纹饰及铭文皆不伦不类,没有古朴感,缺乏古瓷的时代风格、时代气息、时代品质、时代神韵,一句话:缺乏大气,“妖气”太重。

2、中国有句老话:“只有错买,没有错卖。”试想江西瓷贩大多数都是在瓷堆里成长起来的“杀手”,他难道不知道一件宋元瓷器的经济价值几何?特别是罕见的品种又带年款铭文的瓷器更是珍稀之宝,“皇帝的女儿还愁嫁”吗?果真要嫁(价)是天价,一般人出得起这个价吗?笔者早年也交过学费,也买过自己认为是“国宝”级的珍品,特别用书上的特征对比,几乎完全符合,别人不屑一顾,心里嘀咕还骂人家是“瞎子”。随着20年的实践与理论的不断结累,不断总结经验,自己发现过去的我无知浅薄,自以为聪明,上当受骗吃了亏交了“学费”才发现自己的聪明不过如此。

3、王非忒先生是位有个性的人,有胆有识。他对古瓷器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何等的程度,暂且不论,就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专家的定论是起指导作用的,因为专家不仅代表自己,而且头上还有权威机构的光环,所以对感情瓷的任何定论,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笔者举手赞同,为他鼓掌。专家也好,权威也罢,我们尊重他们的知识,信服他们的真知灼见,但不迷信他们头上的光环。实践证明,有些专家不与时俱进,自以为是,“纸上谈兵”,“指鹿为马”,“误人子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实生活中这类例证发生还少吗?

4、《艺术市场》为艺术品收藏投资者提供学术平台,刊发不论点,这个平台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古瓷研究和市场更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平台。这个以人为本的平台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发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学术上允许见仁见智,科学的论点应该尊重。专家或权威的论点不可过于迷信与盲从,客观讲他们不可能万事通。所以可以提出质疑、商榷、探讨,相信实践,实践是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时间,时间是无情的法官。敢于说真话,不怕得罪人,中国的古瓷研究和市场才会出现新的突破,才会出现健康发展的态势。某杂志一篇文章中有段话很值得深思:“ 还有人羡慕:你看人家书画鉴定界,真有不同意见,而且真敢说,不怕争论。陶瓷界呢?都是哼哼哈哈,不置可否。一个人说话了,一呼百应,知道他说错了也不言语,就是怕得罪人。这种习气,耽误了多少事。”诚如圈内人士所云:“真的东西专家论定是假的,就是假的;假的东西专家论定是真的,就是真的。”香港徐展堂拜先生坦言:“拍卖行有假东西也能卖掉,主要原因是专家对中国文物鉴定水平低了,否则,赝品不可能有市场。国家应重视培养高水平的鉴定人员。老专家年龄一年一年大起来,人数也越来越少,如果不重视培养年轻高水平的鉴定人员接班,后继乏人,以后中国的文物将不得不让外国人鉴定了。”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有什么理由继续沉默呢?我们盼望与期待的是专家正确的符合科学鉴定的一锤定音,而不是暗箱操作或不负责任的一言九鼎。

(作者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很多图片是假的”

文/蜀山小神仙

最近看了杂志瓷器方面的文章,特别是王非忒的文章,感到他有很多观点是对的;但是他拿出来的图片有问题,很多是假的。最新一期珐琅彩图片不够大,也没有整器的图片,给人感觉实力不够。在瓷器和书画收藏上,是靠东西说话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瓷器文章这样下去会导致一种情况发生:文章没有说服力,后继乏力,最后不了了之。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去找博物馆和专家,找他们会导致你们的杂志和其它杂志雷同,没有特色;某些博物馆专家也有问题,因知识水平不够,也没有什么好的馆藏品,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在炒陈饭,翻来覆去就那么点儿内容。

(该文摘自“艺术市场沙龙”网络论坛一名成都网友的发帖,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如何在地摊儿觅宝(四) 下一篇:夏日炎热拍坛更升温